青灰色的芷江受降纪念馆静立在晨光中,“震古烁今”四个大字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苍劲。1945年,侵华日军在此签下投降书,胜利的号角响彻这座千年古城。如今,如何让这段改写民族命运的历史穿越时光隔阂,被更多人铭记?答案,正等待着我们去续写。

精准讲述:普通话架起历史沟通桥梁

​2025年7月2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实践团“芷韵新声”小分队一行人来到芷江受降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文化探访之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团队成员循着历史的足迹,细致参观了这座承载着抗战胜利重要记忆的纪念场馆。

“1945年8月21日,正是在这里,日本代表递交了投降书……”讲解员清晰又规范的普通话响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闸门,生动再现了抗战胜利受降的壮阔历史场景。从受降仪式的细节铺陈到历史文物的背后故事,每一段讲解都条理清晰、情感真挚,既保证了历史叙述的准确性,又凭借语言的感染力让在场者深切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民族气节与奋斗精神。

“芷韵新声”小分队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不仅是历史信息的精准载体,更能跨越地域与方言壁垒,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青年行动:用新媒体拓宽历史传播路径

传承历史文化是当代青年的责任。“芷韵新声”小分队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团队经前期充分筹备,深入挖掘纪念馆历史内涵,精心制作完成宣传短视频。视频通过镜头语言与解说词的结合,将受降历史转化为更易被年轻群体接受的传播内容。

全民参与:在倾听与讲述中回应历史回响

阳光漫过纪念馆的青砖灰瓦,石碑文字与展柜文物无声诉说着八十年前的故事。从方言中留存的历史印记,到普通话传递的精准记忆,历史的回响正叩击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语言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连接代际的桥梁。当青年以清晰普通话解读胜利史诗,当短视频中的画面与解说碰撞出火花,这便是对历史最有力的回应。

“每次来都有新感悟,不仅自己要读懂历史,更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来自长沙的游客李先生说,他计划带着家人再次参观,“让孩子知道,和平来之不易,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走进芷江受降纪念馆,在倾听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讲述中传递精神力量——这既是与过往的郑重对话,更是面向未来的坚定致敬。

作者:李佩君

责编:刘双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