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matias,(https://xueqiu.com/6205861642/180216900)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还是胡扯的Matias

讨论问题之前,先界定两个概念:

1.什么是国企

这里只中央或地方,持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典型的比如三桶油,六大国有银行,火电发电等,地方政府的比如上海汽车、广汽;还有一种就是持股不高,但是,国资委控制董事会,最典型的是珠海国资委没有转让股权以前的格力电器。

2.什么是大烂臭?

通常,我们用“烂臭烂臭”来形容一些不被大众喜欢,甚至被当做垃圾扔到垃圾桶的东西。

在资本市场,显然也有一些这种公司,当然不仅仅是国企,甚至数量更多的民企也是不被市场所待见,现在市值20亿以下的股票,在350~400只。

而曾几何时,有没有太遥远,在2013~2015年,还是以小为美,现如今,人人都嫌弃小。

如果非要量化,就是看PB,也就是净资产,如果一个公司的估值,低于净资产,甚至大幅度低于净资产,基本上就是烂臭,如果是市值有特别大,比如好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那就是妥妥的大烂臭了。

好,接下来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大烂臭。

比如以工行和建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估值在0.8pb左右,这还算不错的了,如果去看去看港股,还要再打75折,大概是0.6b左右。其实,工行、建行、甚至中行等都不是国有银行中估值最低的,交通银行才是。交通银行A股长年在净资产下面,目前估值0.5pb,也就是净资产打半价的水平,而港股更是在0.36pb左右。不说是(看起来)低得令人发指,说一句低估值,或者被低估,有没有问题?我觉得问题不大。

除了银行呢?

火力发电企业,比如华能国际,港股估值不到0.28pb,A股0.88pb;华电H,0.27pb,华电则只有0.70pb。

说低估没有问题吧?

建筑类,中国建筑0.7pb,中国交建0.51pb,中国铁建A股0.55pb,H股0.23pb。

两桶油,哥俩真是患难见真情,估值都在0.7pb上下浮动。

大秦铁路,0.9pb;上汽0.9pb,而宝钢在今年上涨了35%以后,刚刚站在净资产附近。

……

我的疑问是:我们的国资委和财政部,觉得这些股票低估了吗?

当一个企业的清算价值,远远高于市场公允价,这个时候,企业大股东最合理的做法是要么回购股票,要么清算,要么私有化。这就是我们在港股和美股经常看到有些公司私有化,被大股东,或其他私募基金,核心就是参与方觉得市场给的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出现了极大的背离,这种背离在大股东和管理层看来,不仅损害极大,而且侮辱性极强。

如果是,我们的国资委和管理层呢?好像是熟视无睹哟。

100块的账面资产,以80块,乃至50块,甚至30块贱卖,有没有国有资产未能保值的嫌疑?我们先不去说增值,甚至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我们央企的管理层,觉得股票低估了吗?如果是,为什么没有自己买入?为什么没有号召员工买入或全员持股计划?

如果有朋友,投资港股或欧美股市,就会知道欧美公司经常主动有路演,CEO和CFO等都会参加,回答一些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尽量用投资者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一些正确的废话,沟通记录会有不少相当翔实的数字。而我们现在有些央企,竟然是国资委要求说,董事长必须亲自参加交流会。

我的天呀,这不应该是常识吗?

有人会说,这是体制问题。在我看来,这是P话,纯粹的鬼扯。

股票投资,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一些不可名状、定性而不能定量的因素,总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大股东/管理层,如何公平对待中小股东,如何看待公司股价涨跌。

在一个正常的股市里,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多年持续下降,那么,如同一个足球俱乐部教练带领球队持续失败一样,最后一定会下课,重新更换教练团队,比如英超热刺前段时间就让穆里尼奥下课。

投资,其实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投资于人,投资于优秀的管理层。一个优秀的管理层,一定是有溢价的。

但是,我们央企,不论是国资委,还是管理层,都对股价的涨跌,特别是下跌没有压力,特别是相对指数持续跑输的情况下,公司被市场打入冷宫、甚至抛弃,就不是市场胡搅蛮缠,或有眼不识泰山了。

这段时间看了两家公司年报,一家大陆公司,港股上市的美东汽车,一家大名鼎鼎的亚马逊,这两家公司里面,致股东的信,我觉得都写得非常坦诚、真实,这才是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应该有的态度。如果一个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能够持之以恒、知行合一的坦诚与市场各方沟通,如果企业有业绩,资本市场怎么不会对这样的公司热捧?市场,一定会用秤来衡量公司的, 只是有些时候,没有轮到某家公司而已。

真是想起了老祖宗那句话:可怜之人,多有可恨之处。一个个散户,看着这些央企估值一路下跌,不少人有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骚动。

而我们央企在对待中小股东方面,另外一个非常不好的做法就是过度承担了一些zf应该承担的职能,随便举例?

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去看国际同行的员工数量,这两个公司砍掉1/4~1/3的员工,根本不影响运行,作为一个公众公司,这对中小股东是不够友好的,如果真想承担,没有问题,这些人员从上市公司,划到国资委100%持股的母公司去。

同理,目前煤炭价格高企,火电企业企业,上网价格允许上调吗?不允许吧。但是,煤炭价格允许涨啊,这个成本谁来承担?不上市的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承担一部分,火电公司肯定要承担相当部分成本上涨的损失,这个意义上看,火电资产被低估也是活逼该的事情。

还有,国有银行在一些县城或边远山区的营业网点,就是活雷锋,不是商业企业应该有的职能,而是作为一共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跟自来水、燃气、公园、图书馆、市政道路一样,这部分网点的利润和效率肯定是亏损的,但是,股份制的比如招行,城商行的比如宁波和杭州银行,却不用承担这个功能。你可以想象, 要是监管机构规定,任何跨地级市运营的银行,每10个网点,必须有一个开在比如贵州毕节这种不发达的县城,这些非国有大行的盈利水平和效率,会有如何变化。

我们的民营企业,则相对市场化一些,资本大多数时候,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钱赚,坚决不去,这是其一。

第二,大多数民营企业对股价的下跌,如果有能力还是会做出反应,通常会增持。比如中国巨石,在从28块多跌倒16~17块的时候,二股东终于看不下去了,连续两天增持了。不管这种增持是真心觉得市场给公司的估值太低了,还是股价下跌导致质押风险增加,公司需要增持来支撑股价。大股东和高管们的增持,至少说明他们是希望股价往上走的,没有人希望花费1~2亿买入后,是主动找套,括弧,赵令欢先生例外,他是我唯一一个知道的说主动找套的伟大的投资者。

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当有效的,小部分是无效的。当市场走出与自己预期不一样的走势时,聪明的投资者,既不能怨天尤人,骂市场眼瞎,又不能盲目加仓,而是要综合非常多的信息,尽量来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新的变化,自己忽略了哪些因素。

我昨天看了一些地产行业,发现好多地产公司2018年以来,到昨天基本上没有赚钱,亏钱的更多,三年不赚钱,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年?

同理,前段时间,美国有一个所谓的价值投资基金经理跳楼自杀了,因为他的策略就跟目前我们A股很多老派的,格雷汉姆式资产负债表投资模式,但是,美股过去10年,这种模式可能不太奏效。

我一直说,这些央企就是一个不保本的现金替代品,你别指望他们的攻击性有多强,可能是一个高等级债券,偶尔会附带一个call。

既然是现金或债券替代品,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吧。

如果有经常用头条的朋友,也可以扫码关注老马的头条号

-The End-

欢迎扫码加入我的星球

共同探讨一些投资机会

分享一些个人的思考

公司定期报告解读

解答一些朋友的提问

扫图片二维码加入星球,新人即可享受30元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