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风不吹人的“格力造”
外资收购风波后,董明珠一头扎进研发。当同行还在吹嘘空调“送风15米”时,格力花十年研发出“无风感”技术,解决了空调直吹引发的肩周炎问题。在中东60℃高温下,格力双氢压缩机让室内凉爽如常;在东北零下40℃极寒地带,格力空调制热稳定。这些技术让格力连续17年全球销量第一。
03.造车八年:从“银隆变窟窿”到新能源突围
1.豪赌:个人身家押注造车
2016年董明珠盯上新能源汽车时,雷军刚宣布造车。她想以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却被格力股东大会否决。她一怒之下掏出全部积蓄,拉着万达、京东等企业投资30亿元,个人入股银隆。当时业内质疑传统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可行性,甚至有声音认为“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2.八年填坑:从年亏19亿到钛酸锂破局
银隆果然成了“窟窿”。2018年供应商集体围堵珠海总部讨债,根据银隆新能源2020年公开财务报告,当年负债规模突破190亿元,一度引发行业对跨界造车的担忧。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格力钛净亏损18.7亿元,但董明珠始终咬着牙坚持:“造车是百年赛道,我赌的是未来。”格力钛坚持钛酸锂电池技术,这种电池寿命是普通锂电池的3倍,零下50℃仍能正常工作。2024年,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爆发,格力钛终于迎来订单拐点,其商用车电池方案还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3.再出发: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成立
2024年9月,董明珠又扔下一枚“炸弹”:成立上海格力汽车科技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专注汽车零部件和工业机器人。这一次,她要从核心零部件切入,打造“格力智造”的新能源产业链。
04.破局高端化:从空调女王到芯片“玩家”
1.跨界造芯:打破“卡脖子”困局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让董明珠意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自己造!”2018年格力成立集成电路公司,2023年投资百亿建设年产24万片8英寸碳化硅芯片工厂。这种芯片耐高压、耐高温,是新能源车和工业设备的“心脏”。如今格力芯片良率稳定在99%,年产24万片晶圆。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特斯拉供应商名录显示,其碳化硅芯片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成为少数同时实现自研自用与对外输出的中国企业。
2.成都智能工厂:几乎无人化的“黑灯车间”
走进格力成都冰洗基地,你会看到机器臂精准装配洗衣机,AGV小车自动搬运物料,整个车间只有零星几个工人。这里的数控机床、工业软件全是格力自研,一条生产线每分钟能流转20片芯片晶圆。董明珠说:“未来格力工厂要做到‘关灯生产’,让世界见识中国制造的智慧。”
05.董明珠的“幸福哲学”:奋斗每一天的商界木兰
1.三次落泪:铁娘子的柔情时刻
2018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谈及母亲突然哽咽:“妈妈去世时我没在身边,这是我一生的遗憾。”2019年送格力员工入伍时,她又落泪了:“你们要为国家争光,也要记得格力这个家。”去年直播中,她听到《行棋无悔》主题曲突然眼眶泛红:“这首歌写的就是我的人生啊。”
2.管理哲学:做队长就要拍板
在一次直播中,董明珠对年轻管理者直言:“队长不是老好人,你可以征求意见,但必须自己做决定。”她的“铁腕”管理让格力从年营收1亿做到2000亿,但也引发争议。比如她曾因技术细节严格要求下属,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更看重本土人才忠诚度’,被解读为对团队建设的独特理念。
3.人生信条:人最大的幸福是奋斗
69岁的董明珠至今保持着每天工作16小时的习惯。有人劝她退休享福,她却说:“我的幸福就是每天挑战新事物。当看到格力员工安居乐业,看到格力产品走向世界,这比任何享受都有意义。”
06.从“好空调格力造”到“中国智造看格力”
36岁南下时,董明珠的目标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如今70岁的她,正带领格力从空调巨头转型为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的领军者。她用三十年证明:中国制造不是低价代名词,而是技术、品质和创新的代名词。正如她在跨年演讲中所说:“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有能力造出最好的产品,中国品牌值得被尊重!
──── 全文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