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山聰子

佛教的鬼 日本人認為,若是帶著執著或是充滿怨念而死,其靈魂就會變成鬼,在陽世徘徊,為非作歹,也認為瘟疫是由惡鬼散播。這些概念都受到了中國思想的影響。不過,鬼界是陽世的延伸,所有靈魂都會變成鬼的中國思想,並未完全於日本普及,換言之,日本只接納了部分來自中國的鬼神思想。

另一方面,日本的鬼的概念也深受佛教影響。其實印度本來就是多神信仰,除了有餓鬼(preta)、夜叉(Yaksa)、羅剎(Raksasa)、阿修羅(Asura)這些鬼怪之外,還有山神、河神或是其他神祇。印度的眾神、精靈與鬼怪後來成為佛教世界的鬼神,尤其密教都是吸收了這些概念。

前面提過,道教的經書還有教人差使鬼神與禁錮鬼神的內容。其實除了道教的經書之外,佛教的經書也有這類內容。比方說,《孔雀王咒經》中就提到,凡念誦孔雀王之咒,就能差使與束縛被視為「鬼神」的印度眾神或鬼怪。這個概念後來也被中國接受,例如中國的《高僧傳》就提到西域高僧竺佛圖澄以念誦「神咒」來差使鬼神的內容。日本也有佛僧差使鬼神的說法。

印度的鬼神概念是透過密教思想傳入日本的。面貌憤怒,只穿著兜襠布的裸體模樣,紅色、藍色的皮膚、拿著狼牙棒這些屬於鬼的特徵,歸根究柢,都是密教的餓鬼或是交叉的樣貌(吉田一彥「鬼與神與佛法」)。

由此可知,日本關於鬼的概念雖然源自中國,但是更受印度的鬼神觀念影響,而印度的鬼神觀念則是與密教一起傳入日本。換言之,日本的鬼是由中國思想(例如道教)的鬼以及佛教的鬼融合而成。

「鬼」的讀音 日文的「 鬼」 除了可讀成「oni」,還能讀成「kami」、「shiko」、「mono」。比方說,《日本書紀》神代中提到來自高天原的神曾經處罰不聽話的「鬼神」(kami),《萬葉集》中的「鬼」則可讀成「shiko」,由於鬼的模樣很「醜」(醜的日文讀音為 shiko),所以才會以「鬼」作為「shiko」這個讀音的漢字吧。

此外,《萬葉集》也常常在下列這種情況將「鬼」讀成「mono」。

石上 零十四雨二 將關哉 妹似相武登 言義之鬼尾(六六四)

(就算下雨,又有什麼影響呢?因為我已與那位女孩約好見面了)

在《萬葉集》眾多與戀愛有關的和歌之中,有許多將「鬼」讀成「mono」的和歌,這或許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戀情是由外界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促成的吧(多田一臣《萬葉集全解》二)。

在日本最古老的佛教話本《日本靈異記》中——三,有一段描述母親對著要殺害自己的兒子說,「你該不會被鬼附身了吧?」(若し、汝鬼に託へるにや)的內容,其中的「鬼」也一樣讀成「mono」。當兒子砍下母親的頭之後,大地便裂開來。當兒子快要掉進這道裂縫時,他的母親突然抓住他的頭髮仰天大喊:

「我的孩子是因為被附身,才犯下了滔天大罪」(吾が子は物に託ひてことをなせり)

請求上天原諒自己的孩子。這段內容並未特別區分「鬼」與「物」,而直接將兩者混為一談。這裡的「物」除了有物體的意思,有時候還是指惡神或是惡靈(小山聰子《物怪的日本史》)。

於承平年間(西元九三一—九三八年)由源順編成的百科全書《倭名類聚抄》則將「鬼」的和名(在日本的稱呼)命名為「於邇」(oni),也提到鬼會隱藏在物品之中不願現身,所以鬼的發音才根據「隱」(on)這個字讀成「oni」。不過,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目前已無從考證。

中國認為鬼是「瘟疫」(流行性熱病)的源頭,所以近年來也有人認為,「oni」的語源為「瘟鬼」(山口建治「oni(於邇)的由來與「儺」」)。

被當成鬼的物氣 從西元十世紀開始,貴族社會避之唯恐不及的「物氣」(mononoke,編按:又譯作物怪)通常是真面目未知的死靈。

物氣是指含怨而死的人,一旦靠近它,就會生病或是被害死,所以當時的人們都非常害怕物氣。其實物氣也常被當成鬼。

比方說,紫式部的和歌集《紫式部集》四四番歌就是紫式部在看到某幅可怕的畫之後所詠唱的和歌。在這幅可怕的畫之中,有一位被物氣附身的醜女,她的身後站著一位小法師,這位小法師正在施咒束縛已化身成鬼的前妻,而丈夫則是不斷念經,藉此趕走物氣。

亡き人にかごとをかけてわづふも、おのが心の鬼にやはあらぬ

「後妻之所以會被亡妻的靈魂附身,難道不是因為後妻自己良心不安嗎」

物氣的真面目就是前妻。丈夫負責誦經,趕走物氣,小法師則是丈夫的護法。一般認為,靈力高強的佛僧可以差使負責守護佛法的護法,由於護法常常以童子的樣貌現身,所以這幅畫裡的護法才會是「小法師」吧。我們無從得知丈夫是基於什麼理由與後妻結婚,也不知道前妻與後妻的關係,但紫式部肯定是認為前妻嫉妬與怨恨後妻,所以才詠唱了這首和歌。

前面提過,中國人心目中的鬼是死靈,而日本的物氣之所以常常被形容為鬼,應該就是受到中國思想的影響所致。

古代紀錄之中的死靈與鬼 貴族的日記也常有將死靈看成鬼的內容。比方說,藤原實資的日記《小右記》長元二年(西元一○二九)九月十三日一節就提到,陰陽師在占卜之後發現,藤原道長的長男賴通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躲在賴通的住所東三條邸的「鬼靈」作祟所致。

這座東三條邸原是藤原道長的哥哥藤原道隆過世之處,而藤原道隆一家與藤原道長一家則是政敵,所以這裡的「鬼靈」應該就是指藤原道隆一家的死靈,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地縛靈。

由此可知,能與中國的鬼溝通的史料非常多,不過,中國的鬼是死靈,而且有些鬼很善良,有些很可惡;有些身分高貴,有些卻身分低微。反觀日本的鬼通常都有很多負面的特徵,這也算是雙方的差異之處吧(吉田一彥〈亞洲東部的日本鬼神〉)。

日本這邊也是因為吸收了中國鬼的那些負面特徵,所以才把邪惡的東西都視為鬼。中國的鬼雖然有很多面向,但基本上都是屬於死靈的特徵,與日本人口中的幽靈較為相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日本的那些鬼怪:從陰陽師、桃太郎到鬼滅之刃,鬼的形象及其變遷》,臺灣商務出版

作者:小山聰子 譯者:許郁文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 從羅剎、疫神、桃太郎中的惡鬼、再到二次大戰的鬼畜米英,當代動漫《鬼滅之刃》,近代人不盡信鬼,卻仍愛聽鬼故事!追溯日本「鬼」的系譜,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 自然災害、傳染病、外國人、忌恨的男女、可恨的敵國,人類世界所有的糟糕事,都能成為鬼的代名詞!

本書的主軸是講述鬼在整個日本歷史上的定位與意涵,從古代中國傳入「鬼怪」的概念談起,一直到現代太平洋戰爭為止,日本鬼怪的意涵融合了中國元素、佛教概念、印度傳說,最後化成和式的鬼怪意象。作者蒐羅爬梳許多歷史記載與話本故事,探究鬼是如何從令人敬畏的存在,轉變為所有恐懼、厭惡事物的代名詞,例如掌瘟疫的「疫神」,也被視同鬼的等級,用種種「追儺」「調伏」儀式,加以驅逐之。

在日本的中世,還相信有「百鬼夜行」日,而避開當晚出行,避免撞鬼以外,當時人也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可能就是被鬼纏上,所以會去找陰陽師、「方相士」(法師)這類擁有異能的人來驅邪,或找和尚來誦經,而不是去找藥師尋求解藥。

此外,鬼的形象也套用在外來的威脅上,如外島的「野人」、海外的異國人士;甚至畸形兒、忌妒的女性,也被比擬成鬼。如在描繪蒙古入侵日本的繪卷上,蒙古人的形象就被畫成皮膚黝黑、怒目猙獰、頭上長角的存在。這點在現代太平洋戰爭中,也看得到同樣的情形,日本就曾經製作過兩部「桃太郎打鬼」的電影,片中的美國與英國士兵頭上都長出了鬼角。也有報紙的諷刺漫畫專欄,把羅斯福和邱吉爾畫成鬼怪。從此處可看出早年社會不乏排外與排擠弱勢者的心態。

當然,鬼除了作為令人畏懼和厭惡的對象,也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題材。不僅出現在小說、繪卷等媒介,近代的報章雜誌也時常刊登與鬼有關的新聞,如有人收藏疑似鬼的骨頭,或是用酒醃漬的鬼乾屍。可知大眾雖不盡信鬼,仍舊以獵奇的心態看待鬼怪。

鬼怪史相當有趣,作者期許,藉由觀察這些黑歷史,可以從中學到教訓,並化為未來的成長。

好評推薦

歷史作家|謝金魚

龍貓大王通信

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 版主|梅用知世

(依來函為序)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