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寄苗和采苗

(1)亲蚌检查与分级养殖

在采苗期前,对全部受孕雌蚌进行孕熟程度检测,并按孕熟程度开展分养工作。此操作不仅能对不同孕熟程度雌蚌的采苗期进行精准预报,还能避免频繁开蚌检查造成的“人工”早产现象。

(2)检查钩介幼虫成熟度

一看外观:成熟的外鳃瓣饱满,鳃丝粗壮,呈现橙黄色或暗红色,不成熟则呈现粉色或乳白色;二看足丝:用解剖针点刺鳃瓣,若能挑起粘连不断的细丝,则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三查动:挑出少许钩介幼虫放在玻板上,两瓣开启、微动则表示成熟。

(3)排放钩介幼虫

成熟的雌蚌洗干净,在阴凉处露空半小时后,加清水至刚好浸没雌蚌,待雌蚌排出成团状絮状物约30分钟后(此时钩介幼虫达到适宜密度),再将雌蚌转入另一大盆继续产苗。

(4)寄苗

首先,搅动水体使钩介幼虫絮状物散开,再将作为寄主的黄颡鱼轻放至产苗盆内。比例在每只雌蚌投放寄主鱼0.5~1公斤为宜。采苗工作在10~20分钟内完成,使每尾寄主鱼寄生1000只左右钩介幼虫。通常寄苗鱼直接放养育苗池,每平米1~1.5公斤,即每平米达到2~3万蚌苗量为宜。

(5)脱苗管理

采苗时间长短与温度密切相关,钩介幼虫温度高时活力强,此时缩短采苗时间;温度低则可以适当延长采苗时间。每日测定水温,预测脱苗时间。按以下公式计算:脱苗天数=165/(日平均水温-8.4)。寄主鱼上的钩介幼虫全部变态成仔蚌脱落后,要注意及时将寄主鱼捞出,避免其吃仔蚌。

2.4稚蚌管理

早期慢后期快,控制流水速度,以营造溶氧充足的养殖水环境;加泥以不超过蚌体直立高度为宜;操池以沉底积污泛起水流以使蚌苗均匀分布;降温要注意保温,高温要适当透气以适时调节温度。

培育池要避免阳光直射:强烈的阳光会滋生青苔,青苔缠绕仔蚌影响其生长;而且大量的青苔会破坏蚌仔发育所需生态环境。进水口装上过滤筛布,过滤大型浮游动物和其它物质,如摇蚊幼虫危害比较大,应注意清除。

2.5优质苗种鉴别和采购

(1)鉴别

一看亲本,亲本好、苗种优;二看蚌苗整齐度,越整齐育苗管理越好,苗种越健康;三看生长线,生长线均匀,说明小蚌发育好,不均匀说明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过较大问题,或者是已经挑选后的二手蚌;四看肠中有食物,说明摄食旺盛,但早晨有排空现象,因此,看苗时间上午10点以后比较好。

(2)蚌苗采购与运输

出池规格要求壳长0.8~1厘米,采苗要进行数量规划,根据成蚌养殖规模采购,无核珍珠小片蚌和育珠蚌的比例为1 : 1~1.5,有核珍珠比例1:10。然后进行池塘准备,每平米吊1个网箱(40cm×40cm×11cm),每个网箱60~80只蚌苗,蚌苗放养1周内加好塘泥(不宜过早,防止滋生青苔)。蚌苗夜间出池,凌晨放苗。

二、淡水珍珠养殖

1蚌苗培育

1.1水质条件

1.2养殖管理要点

养殖水层:最佳育珠水层(cm)=透明度×0.8;

添加底泥:栖息环境、微量元素、维持菌相平衡;

定期泼酒生石灰:每月1次,生长旺季增加1次,用量10~15kg/亩,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可以维持pH弱碱性,同时补钙和消毒防病;

饵料丰度调节:适时适量施肥,少量多次,加大在净水渔业中的应用;

日常管理:检查、巡塘,及时跟踪幼蚌生长状况。

2插核技术

无核珍珠技术成熟,产量高;有核珍珠则分为腹足珠和外套膜珠,技术发展迅速,规格大、圆度好和养殖周期短。插核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插核季节选择早春晚秋,水温适宜的天气,高温天气要缩短蚌露空时间,加快技术流程效率。

(2)组织优秀插核工人,早安排早预约,构建较大的养殖规模,如果是小农户则要联合进行插核操作。

(3)准备手术蚌,有核珍珠小片蚌采用1龄蚌,育珠蚌采用2龄蚌。

(4)采用近后端外套膜厚的部分制片,细胞小片质量好。

3育蚌珠养殖

3.1养殖方式

3.1.1蚌鱼混养

珍珠蚌鱼混养,采取投饵养鱼,以鱼带蚌,以蚌净水,实现了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达到鱼珠双丰收,已得到养殖户广泛接受。

(1)蚌放养密度:1龄珍珠蚌宜1200~1500只/亩,2龄珍珠蚌宜800~1000只/亩,3龄及以上珍珠蚌600只/亩为宜。

(2)混养鱼类和密度:混养鱼类以草鱼、鲂、鲤、鯽等杂食性鱼类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为宜,鲢、鳙放养量不宜过大。根据放养种类,合理搭配比例、规格、数量,鱼年产量宜控制在500kg~750kg/亩。

(3)收获时间:无核珍珠养殖周期宜为3~5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宜为2~3年。混养鱼类可实时收获,采取不破坏养殖设置的定置张网等方式捕捞;收获后,及时补充鱼类苗种,保持鱼蚌混养比例平衡。

3.1.2发挥净水作用套养珍珠蚌

(1)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套养:草鱼、大口黑鲈等品种已有成功实践,逐步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型升级。

(2)净水渔业中应用:传统天然大水面珍珠养殖已基本退出,但珍珠蚌在净水渔业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3.2养殖管理

(1)水质要求:同幼蚌养殖。

(2)日常管理:同幼蚌养殖,根据珍珠蚌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差异情况及时分笼分级,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3)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配备尾水处理设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3.3病害防治

淡水珍珠蚌常见鱼病的判别和防治建议参看如下表1,病害防治注意事项如下:

(1)每7d~10d检查一次蚌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

(2)避免鳑鲏、甲壳类等敌害生物入池;

(3)养殖7年及以上的水域,宜进行轮作,停养珍珠蚌1年~2年;

(4)发现病蚌时应及时将病蚌移出养殖水域,并对病蚌及时诊断,对症治疗;

(5)混养鱼类病害防治,参照相应鱼类的养殖技术规范,但要注意珍珠蚌药敏情况。

表 1 淡水珍珠蚌常见鱼病的判别和防治建议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关注可为渔业搜狐号!

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