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围绕电池热失控反应调控技术展开研究。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多领域广泛应用,热失控安全问题凸显,报告通过分析反应机理,提出多种调控技术,并展示了电芯落地开发成果。
1. 研究背景与问题:锂离子电池因高比能、长寿命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热失控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发,如2024年我国多地发生电池火灾。大型电池系统事故概率高、灾害大,高能量密度化与安全运行存在矛盾,热稳定性差和热滥用耐受性下降成为技术难点。核心科学问题是电池热失控的电化学 - 热化学 - 传热耦合作用机理,研究旨在通过调控热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调控,保障电池安全。
2. 电池热失控的反应机理:基于热着火理论,清华团队深入研究。通过绝热量热法确定三个特征温度,连接热失控机理与失效释能特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绝热量热法解析热释放时序;通过ARC - DSC - 材料表征联动测试,分析热化学反应释能机理,建立热失效谱图。提出原位/离位反应区模型,揭示电池内部热失控与外部燃烧关系,发现热失控与燃烧存在“此消彼长”关系,为反应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3. 电池热失控反应调控
热化学反应的电调控:反应机理为\(T_{1} - T_{2}\)间负极还原性气体攻击正极诱导热失控。调控方案是反向电流放电,与副反应争夺电子,抑制产热和还原性气体生成。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显著抑制电池热失控,降低热蔓延风险,如调控单颗粒产热仿真中,反向放电可抑制负极反应产气,使样品温度稳定未失控。
安全电解液配方调制:电解液对热失控影响关键,通过减少与正极放热量大的还原性气体含量、去除EC成分等方式调控。如EC - Free电解液提升电池热临界温度,调整电解液配方可优化电池综合性能,提升安全性,某调配方案使热失控产气量下降16.5%。
电池自毁原理与设计:包括物理自毁和化学自毁。化学自毁利用“毒化剂”打断反应链式反应,降低氧化还原气体排放量,最高温度可降低300℃;物理自毁通过复合集流体设计切断电子通路,或采用“耐高温隔膜 + 定向排气阀”组合,降低热失控最高温度400℃以上。
4. 电芯落地开发:开发多种高比能、高功率、高安全固态电池,应用于无人机、电摩等领域,关键技术包括本征安全电解液原位固化技术等,满足国标要求,部分产品能量密度达350Wh/kg,循环次数达1000次。
5. 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电池热失控反应进行调控,在反应机理研究和调控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成果,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电芯产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调控技术,提高电池安全性和性能,推动锂离子电池在更多领域安全应用。
展开全文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