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青春助力百千万的 广东共青团 广东
近期大家在上网的时候,有没有经常看到一个词叫“邪修”?
相关话题的具体内容五花八门,总结起来有点类似于以前的“生活小妙招”。
微波炉炼猪油、养乐多腌制叉烧、想象胸口发射激光矫正驼背……这些看似离谱却可能有用的“邪修”方法,正从网络梗变成许多年轻人面对生活的新妙招。
“邪修”行事从不按常理出牌,擅长跨界结合。
例如,传统方法做糖醋排骨,炒糖色是关键步骤,需全神贯注地把握火候与时间,稍有差池便影响色泽与口感。
但“邪修”做法是用小甜水“棒打鲜橙”替代炒糖色,与排骨一同乱炖40分钟,成品不仅酸甜可口,还带着橙子果香,效果也不差。
与其说这些小妙招是“邪修”,更不如说是一种灵活的处事态度。
用巧思转变思维,用行动尝试新方法,何尝不是当代年轻人对「行动力」的独家诠释呢?
视角一换,思路变宽
“邪修”的奥义之一,是懂得转换视角。
举个例子,减肥是件苦差事,但“邪修”方法试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
有人把自己代入宠物角色,突然意识到“吃太咸会掉毛,吃油炸食品会生病”;有人没时间到健身房撸铁,便把通勤拎包当作锻炼;还有人表示,“当我假装自己是明星,对食物的抵抗力瞬间翻倍”。
对于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风景,如果从新视角去看,也可能收获别具一格的感悟。
就拿介绍家乡这件事来说,「自己口中的家乡」和「来自异乡朋友的讲述」,就是两个不尽相同的视角。
但,新视角,能碰撞出新的绝妙火花。
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突击队就做了这样的尝试。通过留学生的独特视角,见证广东乡村的蜕变与成长。团队先后拍摄上百个相关短视频,将广东乡村的多元之美和振兴新貌向国内外传播。
今年,“留”影南粤突击队携留学生走进梅州兴宁,以《鸽出兴宁》等系列宣传片,将千年客家底蕴与现代城市风貌巧妙融合,通过多平台传播让“世界客都”名片闪耀国际。
在留学生们的探访中,跟企业负责人的一问一答,显得妙趣横生。
“母鸽要先吃五谷杂粮……”
就这样,兴宁鸽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路径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用网友的话来说,通过留学生视角才知道,“原来老家就有这样的‘咕咕咕’产业,信息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了我的脑子”。
异国视角的背后,那些人类心底最真的情谊却是相通的。
在梅州兴宁的赏灯节中,留学生队员Marharyta就在灯火中,照见了客家人对生命的敬畏,感受到了家族团结的坚守,更读懂了游子心中不灭的乡愁。
“爆竹声里,迎灯队伍蜿蜒成生命的图腾……当花灯缓缓升起,触碰祖屋梁木的瞬间,祖先们也得知了客家人的血脉延续、生生不息的喜讯。”
“我们要展示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成果背后的价值。”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实践团负责人分享道。
在南粤大地的秀丽画卷上,留学生们用稍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文字讲述岭南故事,用异乡人的独特视角呈现中国乡村的新发展。
歌词一换,转赞过万
“任岁月喧嚣过了,我却为纸艺折腰……”
熟悉的旋律传来,歌词却耳目一新。这是一群“00后”眼中的流溪纸造纸技艺。
不同于典型路径的非遗传承活动,“00后”们自有让非遗技艺“出圈”的方法。看似“邪修”,实则靠谱。
通过巧妙地改编歌词,流溪纸造纸技艺被生动地展现在网友面前。
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听众来说,歌曲旋律本身足够熟悉,歌词听着听着就入心了。
,时长00:39
歌曲讲述的“流溪纸”,是沉寂已久的宝藏。
在广州从化,流溪河源头地区水源充沛、盛产竹子,为古代造纸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吕田镇曾因造纸业繁荣被称为“纸峒”。
清代《广州府志》记载:“竹纸,出从化之流溪堡,居民以竹造纸”。其中吕田镇莲麻村就是纸峒流溪纸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自古以来,竹纸便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造纸逐渐被工业造纸所取代,流溪纸的辉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增强,流溪纸的古法造纸技艺开始受到重视。
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寻宝莲麻“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50多名“00后”大学生用三年时间,复原了失传半个多世纪的流溪纸。
在前期调研中,突击队发现流溪纸技艺在莲麻村知晓率不足10%,青年群体传承出现断层隐忧。
如何让珍贵的流溪纸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活过来”,突击队花了不少心思。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创意填词翻唱,突击队员们还为流溪纸技艺设计了靓靓的“包装”,让它能更好地传出去。
广东省造纸专家林润惠与流溪纸第三代传承人路国忠合作改良出“选材、削青、浸竹、洗浆、制浆、过滤、抄造、干燥”古法造纸新式8大步骤。
突击队据此设计制作智能文创,推出首个流溪纸主题的吉祥物“莲小纸”。并以“莲小纸”IP为核心设计出莲麻村流溪纸文化主题折页,生动图解新式八步造纸流程,巧妙融合乡村景致与工艺细节。
让非遗技艺“活过来”,不仅需要介绍清楚它是什么,更需要让它融进我们日常生活。
古时候,流溪纸可以用来书写,也可以用来包装食品。队员们由此想到:能不能让食品包装功能重新发挥起来呢?
能否保证符合安全标准,成了新的难关。
团队引入获得“互联网+”国赛金奖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柔固医材项目的现代材料成型工艺,解决流溪纸在包装领域应用的安全难题。
同时,用流溪纸制作的包装上还嵌入识别芯片。
消费者用手机在包装上轻轻一碰就能出现电子名片,不仅可以了解产品信息,更能解锁流溪纸的文化故事,让“舌尖消费”与“文化体验”同频共振。
“莲小纸”IP有了,食品包装也顺利上线了,接下来就看怎样将产品带给千家万户。
公益助农直播成了重要方法。在直播中,队员们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包装。主角“莲小纸”IP头戴莲花、身着特色服饰,亲切吸睛。包装突出莲麻果、金桔、黄皮等饱满诱人的产品实图,搭配“从化莲麻”产地标识,传递天然绿色理念。
最终,“莲麻云旅”直播单场点赞超过20万,成功打造“竹子-竹纸-艺术品/文创产品”的价值链路。
此外,数字出版专业的队员们还化身“数字新农人导师”,手把手教授村民运营线上平台,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在这个夏天,寻宝莲麻“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们重拾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也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
正如队长廖骏纬的所言:“在实践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长与流溪纸产生独特的反应。寻宝莲麻不只是探寻古法技艺,更是找到闪闪发光的自己。”
原来,“邪修”其实一点都不“邪门”。许多年轻人通过巧妙的视角或方法,让解决问题变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反而变成一场实验,找到了更多变通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化的思维“枷锁”。从认为“这不行”到主动思考“这样是否也可以”的转变,不仅拓展了方法、路径,也重塑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态度。
祝福这群爱动脑筋、又善实干的同学们,建设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篇章因你们更精彩~
来源:广东共青团(部分素材来自梅州青年、青春兴宁、广州日报、广州从化发布、广东财经大学、广轻青年、材院天地、浙江宣传)
原标题:《大家都在说的“邪修”到底是什么梗?大学生:太上头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