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在“地理大发现”的伟大年代,仅就物质条件而言,麦哲伦丝毫没有优势,但他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证实了地球是圆的。与之相反,比他早了114年的郑和,不仅船队浩大,舰船先进,兵多将广,又有雄厚的中央财政支持,28年中七次越洋远航,但处在千载难逢的“地理大发现”年代却毫无建树,何也?

凡属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决定成败的首要因素往往是他自身的宇宙观。依据正确的宇宙观必定所向披靡。倘若观念谬误,哪怕你占据巨大优势,也终难成大业。

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拨给麦哲伦的船队只有5艘,“都像经不起风吹雨打,破烂不堪”,最大者不过120吨,小者仅75吨,为此“有经验的水手都不愿参加,不得已只有征用港口的地痞流氓”,总人数不过280人。起航时的5艘船中,只有一艘85吨的维多利亚号回到了西班牙塞维尔港。而且出发时的280人中也仅有18人完成环绕地球一周归来。麦哲伦本人1521年4月27日死于一场与途经海岛的土著人的战斗之中。尽管条件极其简陋,但只因麦哲伦心里揣着“圆”的正确观念,最终做出这样伟大的地理新发现。

相比之下,郑和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在地球近1/3的经度球面上轮番滑滚了28年,居然没有丝毫“球”的知觉。巨舸浩荡,却原来只是利用瓷器、丝绸、铁器礼节性地交换了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以及珍禽异兽;当然,“政治账”是首要的,争取了一批新的国家加入“朝贡系统”,壮大了明朝的声威。

呜呼!倾其国力,穷极炫耀,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水漂”,却与千载难逢的“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可叹他的脑里填满了天圆地方的“平面”概念,倘若他脑中稍微有点“球形”概念,也许发现美洲、发现澳洲,证明地球为圆等诸多地理新发现都会归属郑和旗下。他什么都不缺,只是头脑里少了正确的宇宙观。

麦哲伦此行,又非科学家的纯科学验证行动。这次航行,无论对西班牙国王还是对麦哲伦本人,都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在出行前双方就已签署好利益分配协议:麦哲伦可得到所发现土地全部收入的1/20。如果发现了六个以上的岛屿,那么就有两座属于麦哲伦的私有财产。不要忘记他的船队还配备了握有最先进武器的军人,他怎么会不去争地占岛,掠财杀人呢?郑和“和平”享虚名,麦氏“武力”得实利,除了宇宙观不同,还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文汇报》11.8 詹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