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周易》中的《女娲补天》

任万廷

2015-12-20

| 转藏

展开全文

(2011-11-26 07:37:00)转载▼ 标签:《易经》 周易·兑 图画 形声字 中国文化 分类:周易新传 《夬》:《周易》中的《女娲补天》 一。卦前传 1.《周易》卦爻辞中的“女娲” 1-1.“右文说”:“呙”字考释 自有典籍文献以来,古今学者论述女娲,无不是粗浅的推测、猜想、想象,而不能成为真实论断。本文首先从名义考释入手,对女娲的原始本真形态作出分析论证。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语言文字要素与神话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诸神命名,往往即是其功能。 《说文·女部》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是对女娲功能、能量与地位的确认。“从女呙声”,是指“娲”字的构成,表示娲是形声字。 汉字学术史,宋代是一个分界。宋以前治文字学者多把形声字的声符认作为简单的表音符号,以此,“从女呙声”的“呙声”便失去了意义价值,只剩下声符价值。宋代王子韶提出“右文说”,人们开始认识到形声字的声符更具有意义实质,认识到一组同一声母的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的关系。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王圣美(王子韶)治字学,演其意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到了清代,“以声为义”的“右文”理论被学者广为重视,并在其应用上向前推进。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云:“凡字之以某为声者,皆起原于右旁之声义以制字。”章太炎《国故论衡·语言缘起》云:“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刘师培《左庵集·字义起于字音说》云:“造字之始,既以声寄义,故两字所从之声同,则字义亦同。”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六七·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云:“凡形声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书对此理论更得以完善。陈寅恪称沈著“极精确”,“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以后只有此一条路可走也。” 我们以此理论,从一些以“呙”得声的字中将“娲”字作一分析。 呙: 从金:《一切经音义》:“烧器也。”即人工制成的圆形金属凹器,可以容纳饭食之物。 从木:《说文》:“盛膏器。”即车上盛油的器皿,呈圆形。 从车:《广韵》:“车盛膏器。”意与上同。 从石:《玉篇》:“碾轮石。”即可旋转的碾轮。呈圆形。 从山:《集韵》:“山形似者。”即丘类的圆形山。 从土:《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即用土制成的液金圆形凹器。 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即水流中的涡旋。 从穴:《字汇》:窝,“窟也。”《新方言》:“凡鸟巢曰窝。” 从肉:脶,《玉篇》:“手理也。”即手指上文理多呈旋转的圆形。 从虫:蜗,《说文》:“赢也。”即螺类蜗牛,呈圆形。 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这是汉字形声字声兼义的一般规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那么“呙”、“娲”之所指的“圆”、“口”,究竟指向什么?从我们已经解释过的《周易·兑》卦中找到答案。 1-2.兑与呙:《周易·兑》卦中的儿鸟与母鸟 我们在《<兑>:<周易>中的鸟图腾》一文中讲: 这个“兑”字,为什么表示言说、喜悦、水泽?其中的泽,到底是不是指水泽呢?我们从“兑”这个字字形形象入手,来看看“兑”字到底是什么,表示什么。 《易经》除本身的经文即爻辞外,还有《彖传》、《大象传》、《小象传》等,被后世附在了经文爻辞之中。《大象传》附在卦辞之下,《小象传》附在爻辞之下。什么叫彖?什么叫象?先说象。《易传》中解释:“象者,像也。”很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易经》经文之前的卦符所表示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及其组合的自然物象称作卦象,所谓“八卦以象告”。这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比如这个兑卦的象辞是:“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你能看出这个象辞表述的是泽之又泽、水波相连的自然图景、自然物象吗?看不出来。其中又怎么会有“朋友讲习”这样的一种情景表述呢?如果说卦辞之象还勉强可以引申出来的话,那么爻象呢?我们来看兑卦中的两个爻辞及其爻象:“九五:孚于剥,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明明是“孚于剥,有厉”的危险、不吉利,怎么成了“位正当”?“上六:引兑。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引兑”与“未光”,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有没有必然联系?像这种大小象辞与卦爻辞之间呈现的联系难度、疏离度,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实际上,《易经》中的象,卦象与爻象,是没有文字《易经》之前,《易经》的图画文本时期的遗存迹痕。《易经》中的象,指向的是一种绘画的图画画面。《易经》中64卦的每一个卦,可能都存在过一幅总的图画画面,即卦象;而每一卦的每一爻,也都曾经是有着相应的图画画面来表述的,即爻象。《易经》中重要的象的概念,指向一种图画画面的画像,而不是自然之象。 如果我们对《周易》象的概念的图画画面理解存在可能的话,《易经》的文本形式,就应该是先有完整的64卦极其386爻的图画文本,后有文字文本。也就是说,大小象的存在,为我们证明了《周易》这部经典远在没有文字纪事只有图画纪事时期,就已经是既有八经卦,又有六十四别卦的完整的图画文本。也因此在文字文本《易经》的内部结构上,也就应该是先有象辞,后有彖辞、爻辞。《系辞上》曰:“彖者,言乎象者也。”也分明是说彖辞是针对已经先有的象(象辞所表述的图画画面内容)而言的,就是说,在《易经》中,象辞是应该置于彖辞前面,而不是今本《易经》中的先彖辞、后象辞。我们试试,比如这个兑卦,在阅读过程乃至理解过程中,先读象辞,再读彖辞,是不是显得更顺当?古人把“彖”解释为“断”,断卦的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可能又是一个错误。“彖者,言乎象者也。”是不是讲“彖”与“象”的紧密联系?是不是文字文本《易经》取代图画文本《易经》的关系?这个“彖”字,与篆书的“篆”字字形相逼近,是不是有着意义上的相通?如果是,那么“彖”字就是一种文字书写意义。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易经》中象的概念与彖的概念,作上古时期图画文本与文字文本更替相承关系上的理解,这或许更符合中国文化发生学意义。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恐怕也只有《易经》,有过担负这个以图画为文化载体向以文字为文化载体的过渡时期的责任的可能…… 《易经》的发生史经历了由图画样式向文字样式的更替。实际上,正是因为《易经》是这样,使得整个中国文化显得具有相同属性。《易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经历过相同的诞生过程与转型过程。《易经》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文化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并且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前,而绝不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后。即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形式表述“道”的存在、发现与应用的文化历史,也即是以图画画面形式《易经》为标志的中国文化大成熟期。汉字的诞生,或者说汉字中的原生字的诞生,是人们对于图画绘图熟练后的线条化的简约化。 《周易·兑》卦的这个“兑”字,就明晰地保存了原始图画画面迹痕:“兑”字上部两点,表示的是鸟的嘴部,“兑”字中部的“口”,在图画中是圆形的,不是方形,即鸟类圆形的头部;“兑”字下部的“儿”,即“儿童”的“儿”。这个“兑”字表示的是一只鸟,并且是一只“儿鸟”,即雏鸟。整个“兑”字,是一只身子还小、仰着的嘴角张得很大的雏鸟正在等待母鸟来喂食时的画面写实。而《兑》卦六个爻辞所状写的内容,是雏鸟正在接受喂食时的由哺乳期雏鸟到独立觅食幼鸟的鸟儿成长全过程。秦简本《易经·兑》云:“兑曰:兑兑黄衣,以生金……”其中的“黄衣”、“生金”,有黄嘴角雏鸟的信息透露。“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把这句象辞恢复为画面,当然不是君子、不是朋友,不是人类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母鸟与雏鸟两只张着嘴的鸟相互鸣叫的情景。“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补充了母鸟在外捕食时的情景:小鸟是不知道母鸟在外捕食时的辛劳、艰巨的,小鸟是不知道母鸟在外捕食时曾经遭遇到凶险的。“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以母鸟野外捕食不易,来劝导人们母亲的辛劳,母性的伟大,母爱的坚贞与恩泽。鸿雁以水中小鱼为主要食物,到水泽中去捕获幼鱼,是《兑》卦中的“泽”。 《周易·兑》卦中,“兑”字是等待捕食时的儿鸟的逼真象形。那么,《兑》卦中母鸟给儿鸟喂食的形象用图画绘制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图一】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图1:是《周易·兑》卦中关于儿鸟的象形的“兑”字。 图2:“兑”字之中表示鸟的头部的方形的“口”,实际上是源自圆形的鸟的头部。两点表示仰起的张开的“嘴”,显得是长在头部的上方,是窝巢中的儿鸟仰起头等待从空中、高处飞来的母鸟喂食时的特有姿态。 图3:是“女娲”的“娲”字中真实代表字义的“呙”字。 图4:“呙”字组成结构中的“口”字和“人”字。 图5:“呙”字组成结构中的“口”字和“人”字的真实写法。“呙”字上部的“口”的实质也是圆形的,这没有问题,有着上面我们讲到的呙从金、从木、从车、从石、从山、从土、从水、从穴、从肉等所有带“呙”的字的圆形共性上得到支持。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呙”字的“口”,不是“嘴”本身,“口”下部的两点才是鸟儿的“口”、鸟儿的“嘴”。此处我们就要分辨,“呙”字中间的“人”字不是“人”字,而是一左一右的两点。图5“呙”字中的“口”与口下两点,与图2“兑”字中的“口”与口上两点有紧密联系,“口”同样是表示的圆形头部,在上两点是儿鸟向上张着的嘴,在下两点是另一只鸟向下张着的嘴。 图6:“呙”字下部的“巾”(“巾”字不存在中间一竖。下同)字,是个什么字或者是表示什么意义,是关于“呙”字是不是鸟类的关键。 1-3.“蛙纹”彩陶释读 1-3-1.“蛙纹说”的盛行 “蛙图腾”的说法颇为盛行。学术界和考古界人士认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图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半坡期遗存中出土“蛙纹”彩陶盆,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片上发现有“蛙纹图案”,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残陶片上有“蛙纹图案”。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师赵村遗址出土“蛙纹图案”彩陶,马家窑文化遗存乐都柳湾出土“蛙纹瓮”,民和县出土两件“蛙纹壶”,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的“蛙纹图案”文物。 学者们认为,这些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有栩栩如生之感,富有逼真的表现形式。彩陶上的“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半圆形,圆圆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圆点,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其逼真的程度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学者们由此认为在距今约6000年前后,中国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蛙纹图案”彩陶,圆头大眼,圆体用网状纹覆盖,四肢弯曲,所描绘的“蛙纹特征”具有形象化,充满了动感,“蛙纹”的写实性比较完美。前期较为逼真,后期则趋于抽象,而且与人体比较接近,这更体现了人与蛙之间的关系。民和县出土的两件“蛙纹壶”,腹部主体“纹饰是蛙纹”间两个大圆纹,两蛙足相连,具有马厂类型早期蛙纹的显著特点。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蛙纹图案,已经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纹饰图案,具有“人型蛙纹”的特征,从而使“蛙纹”高度变形。 学者们还从民族学材料中找到了例证。说壮族至今还有一种“青蛙节”,据说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为青蛙祭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青蛙死了还要特意安葬。说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山区,有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苏龙部落的布耶、布更、石脚等氏族,均认为自己起源于青蛙,并将它作为氏族的名称。 学者们进一步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被视为人类的女帝王,据说就是从“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人类始祖母“女娲”的名称,就是“蛙图腾”的名称。认为“娲”与“蛙”同,女娲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认为“女”与“雌”义同,“女娲”即“雌蛙”之意。说明女娲似为“雌蛙图腾神”,后来其名演变为“女娲”。由是有学者打出结论: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 1-3-2.“蛙纹”真相 我们说图6中“呙”字下部的“巾”字,是关于“呙”字是不是鸟类的关键。 《周易·兑·象》曰:“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往往最少是指两个人,《兑》卦中讲的是两只鸟儿在相对鸣叫的情形,作为卦名的“兑”字,指向的是儿鸟,指向的是儿鸟在窝巢中探出身子,仰起头部,嘴部在上,等待母鸟飞来喂食。那么“朋友”中的另一位母鸟的“象”便应该是:一只采食归来的母鸟飞抵鸟巢后,在空中依靠不住地震动翅膀停留在一个位置点上,还要把身子弯曲到一定的角度,才能够把口中的食物喂到儿鸟的口中去。这便是“呙”字体现的“口”作为头部,“口”字下面的两点作为张开的鸟嘴。由于母鸟此时的身子是弯曲着的,“呙”字下部的“巾”字字形,便是在空中固定在一个点上的母鸟不断震动的翅膀。 母鸟为了停留在空中保持平衡不断地抖动的翅膀,在《周易·兑》卦由图画文本转变为文字文本的《象》辞中,被解释为“兑,丽泽”——像是水面上不断涌动的波纹。反映在爻辞中,《兑》九五:“孚于剥,有厉”,孚,即指母鸟抖动着翅膀浮在空中,剥,指剥落、跌落、掉落;有厉,即有危险。《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是母鸟为了能够做到与儿鸟口对口的喂食位置,母鸟是怎么样做到不剥落、不跌落、不掉落的,《兑》上六“引兑”,指母鸟一次次接近、接引儿鸟。《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未光”是指母鸟震动翅膀不曾停止的情形。 为了进一步说明女娲的“呙”字是一只鸟,“娲”字是一只母鸟,这只母鸟在给儿鸟喂食时是依靠不住地震动羽翅保持身子的平衡而停留在空中的,我们就要进一步考察关于“女娲蛇身”的问题。《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天问》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鲁灵光殿赋》云:“女娲蛇躯。”而在大量汉画砖中,女娲形象皆作人首蛇尾状。古今学者都认为女娲蛇身,现代以来的研究者以为蛇乃女娲氏图腾。《山海经》注者郭璞、《天问》注者王逸、汉画像砖中的女娲蛇身的“蛇”,皆非“蛇”,即便是《周易·兑·象》辞中,已经解释的“兑,丽泽”的水纹,也非水纹。《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女娲之肠”,也是蛇纹状的形容。蛇纹说、水纹说、肠纹说,今人的蛙纹说,都是错误的。唯一的真相,是在《周易》中。在《周易·兑》卦中鸟儿不停地闪动着的翅膀。最原始的,是女娲的“呙”字下部“巾”字的图画形状。 女娲非蛇身,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错了,典籍就错了。女娲蛇身的真相是鸟图腾。彩陶非“蛙纹”,今天的学者、考古学家,还在继续错。 女娲补天的传说,《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均有记载。 《列子·汤问》中,早期的女娲补天,对于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才导致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时王充把共工与女娲补天焊接到一块。 先秦与西汉初期,女娲炼石补天与共工大战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与共工,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则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记载。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 女娲补天 女娲考证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女娲氏为上古氏族。《说文解字》释“娲”字为女娲之称谓,并以“化”解释“娲”字,表示“女娲”的词源和得名本身即与“化育”的功能相联系。 传说女娲和伏羲均为风姓。 郑康成根据《春秋纬》注《礼记》云:“女娲,三皇承伏羲者。”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来说法不一,如《尚书大传》《帝王世纪》等均将女娲排除在三皇之外。 女娲和伏羲的母亲为华胥。古籍多提到华胥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 女娲与伏羲结合,为最早的婚姻。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认为,在伏羲氏之后经历了数个世代,女娲氏便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首领。女娲氏和伏羲氏均为风姓,表明这两个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娲氏之后成为氏族联盟首领的是大庭氏,另一说为神农氏。 作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用黄土制造出了人类。 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娲造人,并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较晚时候才出现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太平御览》说,女娲用黄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于是用绳子在泥潭中抽打,溅起的泥点就成了无数人类。 女娲造人的传说根源,来自于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的身份。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为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路史》认为女娲规定了以姓氏来安排婚姻。姓标志着母系血缘。女娲与伏羲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后,婚姻即规定同姓不婚。 因为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所以汉代以来常描绘女娲伏羲执掌圆规和矩尺,象征婚姻规矩。 女娲创造了笙簧。笙是将竹管插在葫芦内制成,即类似今日之葫芦丝。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和盘古都和葫芦有关,因此女娲用葫芦和竹管造笙的传说,也与其兄长伏羲相联系。 后人又以“笙”为“生”之意,象征女娲生人。 根据《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也有其他说法。《路史》称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后作乱,导致洪水为患。女娲氏与共工氏战斗,战胜了共工氏,于是天地平复。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 根据《山海经》,女娲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 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明·周游《开辟演义》第十一回:却说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王充在《论衡》中引董仲舒的话说,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娲。表明从很早前起,就有了对女娲的祭祀。其原意是因为女娲是古代的女皇,属阴,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阴象,所以祭祀女娲。但后来就由此而逐渐衍生出女娲补天漏的传说。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 从唐肃宗时起,也将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祭拜。并认为是她创立婚姻的功绩,令她成为国君。 王国维校:“《御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 位于河北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中皇山上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共工怒撞不周山,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 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汉族,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汉族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汉族,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 《风俗通》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 按《云芨七籖》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汉族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兄妹、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汉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在汉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淮南子览·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汉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汉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汉族,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传说原来的人类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后来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后裔。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他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把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都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应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后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干,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了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人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其中还有一段是傩兄傩妹三次占卜(与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来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顶往两个方向滚碾子,结果在山脚碾子撞在了一起;在两边生火,烟在天上合在一处;结果傩妹害羞呀,就说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给你,围着山跑傩妹在前边跑,傩兄在后边追,然后有人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来跟傩公说,你转过身朝那边跑不就得了?最后和傩妹碰面。傩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脸。傩兄形象是红脸突目,传说是被10个太阳晒的了,傩妹聪明用手帕盖住脸所以依然白净,女娲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这也就是中国婚嫁习俗,用珠帘或者盖头的原因吧,还有就是宗亲不能成亲的规矩可能也是女娲在位时定的。 这段传说中可能包括两个女娲传说,一个女娲是造人的女娲也就是12兄妹的母亲,第二个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娲,也就是傩妹。 神话传说: 1.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天地崩乱,洪水为灾,女娲救世,炼石补天,治理洪水。 2.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帝,共工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女娲补天是三晋大地影响最广泛的神话。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虫猛兽也出来残害、吞食人民。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陶器是在伏羲氏时代未期,古人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的过程中发明了陶器,而历史传说则暗示女娲氏时代紧接伏羲氏时代,说明女娲氏时代其实正是以陶呙或陶鬲为代表的陶器时代。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劳动非常辛苦),力不暇供(供应),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绳,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 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中国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女娲造人的神话不正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吗?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 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太大公无私。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结构的主要功能要素。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性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 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婴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 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甚至沦落为神女即妓女。黄帝曾向之问道的素女一类人物,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所有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实不过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掌握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所有权、生产控制权以及产品分配权。即使是在物缘社会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掌握了这些权利,她们的性奴役状态就会顷刻瓦解,她们的性关系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武则天的故事,可以使我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 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所以把目光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以此视角观察,所谓女权主义,仍未超出物缘时代的局限。正如女人不会永远保守女神的地位一样,女人也不会永远甘心女奴或神女的地位。 随着信缘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男性、女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 男女两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男女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构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男女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真正的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女娲想他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在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天帝,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农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夏代在女娲山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香火极盛,“登探者淑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路史》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拥有正殿四重、房屋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誉为“名胜之方”。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 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有人认为,其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会有安全感。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矖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 专家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古老的原始姓氏。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补天的女神,她的由来由以下产生: 源于原始人对蛙的崇拜。母系氏族中以“蛙”为图腾的民族,那时蛙被看成为繁殖力旺盛的象征。 源于原始人对水产生物贝类的崇拜。古时,娲与赢字义相通,赢属蚌类,蚌分两扇,被作为女性某一器官隐密象征。 源于原始人对石头的崇拜。石为土精,蛇又是土地的象征,因此,女娲被描绘成人面蛇身,具有抟土造人的神奇本领。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双系女娲神不是同一个神,有如下证据。 1. 词源,娲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这个字在第二系女娲出生前就存在,并且其形象是人首,龙身(或蛇身)。 2.时代,女娲作为巫神教主神,从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娲的时代,巫神教已经是盛行时期了,一个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几百年后出生的。 3. 女娲作为复姓在现代还存在,并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这个证据说明,远古时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 4. 双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 女娲补天(想象图一) 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故事。[6]有学者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上古神话所记录的是华夏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观,以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聚落群体和首领。越朴实的神话,所还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当然那些神仙法术与魔力无边是为了渲染传说,与现实科学无关。 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相传: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考察女娲的丰功伟绩,上可以通达到高天上的边际[7],下可以契合到黄泉下的垆土,名声流传后世,光晖熏炙万物。 女娲以雷电为车,应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铺上带有图案的车垫席,上有黄色的彩云缭绕,前面由白螭开道,后有腾蛇簇拥追随,悠闲遨游,鬼神为之引导,上登九天,在灵门拜见天道[8],安详静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尽管如此,女娲从来不标榜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来不张扬彰显自己的名声,隐藏起真人之道,以遵从天地自然。若问为何如此,因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诈就无法生存。 2传说来源 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来源还有: 《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附:《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清琅琊 王陨: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左氏传》云:“陨石,星也”。 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毕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11][1] 神话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古代传说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12],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13]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2-4]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风或为凤、女姓,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另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篁、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14] 不周山神 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氏便以黄土和泥,再次用双手捏起人类来。 说法一: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动容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二神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在水中作乱的大龟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 女娲补天(绘画) 女娲补天(绘画) 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15]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塌陷,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16] 说法二: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万物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要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再次开始用泥造人,女娲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即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在人们创造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16] 说法三: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 女娲补天(想象图三) 女娲补天(想象图三) 来,造成大地上水患。天破之后,不断的有陨石和天火从破开的天洞中落下,大地上的人类不是被陨石砸死就是被大火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女娲看到人类左躲西藏,无处容身的惨象,心中十分痛惜。她便遍历乾坤,为了解救生灵,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女娲找来五色石块炼出五彩晶石,把已碎的象渔网似的天一点点的补了起来,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但想不到五色晶石用完时,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破碎的苍天还没补好。天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窟窿存在着,只要还有破洞,天就随时会继续崩裂,那样的话,过去的工作就白做了,而万物亦从此永远的生活在这已如同炼狱的大地之上,女娲痛苦的思考了很久之后,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用自己的身体,填补好了天上最后的大洞……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的云霞和彩虹。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3史书后记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 史记《太平御览》 史记《太平御览》 地上,都变成了人。[17]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18]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19]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神,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女男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人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20] 后续时代提出另一种传说,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21],《独异志》: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22]。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23] 《风俗通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1]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同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 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有娲氏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地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宏观事业。[24] 现实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女娲的陵墓古史也有记载,但说法有别。有传说女娲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还有山西芮城说、河南陕州说、河南任城说、山东济宁说,等等。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女娲氏的活动地域,大体是在以今洛阳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关,东到今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域。[25] 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关于“女娲补天”是否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研究依据,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研究学者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这种碟形洼地形成之因,学家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人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等。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大致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滥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秦汉年代,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现代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现代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活跃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现代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 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26][1] 4补天文化 编辑 习俗节日 天穿节,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27]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 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28]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 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二。爻辞释义 萈羊今天还有吗 《周易·夬》九四爻:“牵羊,悔亡。”《周易·夬》九五爻:“萈陆夬夬中行,无咎”。 《说文》:“萈,山羊细角者。”,似乎两爻都在说羊。 《释文》:“马、郑云:萈陆,商陆也。宋衷云:萈、苋菜也,陆、商陆也。”三人都解“萈陆”为植物,虞氏更解“萈陆”为悦睦,表明这些著名训诂学者都已弄不清萈为何物了。 《路史后纪注》五引孟喜:“萈陆,兽名。” 王夫之《周易稗疏》引说文才把“萈”解释通了:“陆”则借为踛,跳也。‘萈陆夬夬中行’表羊儿在大路中间飞跃撒欢) 这表明如果不是《说文》,我们古语词库里已经失传这一表羊的名词了。但《说文》细角山羊的解释也有质疑,《说文系传》:“本草注:萈羊似麢(羚)羊,角有文,俗作羱。”《尔雅释兽》郭注“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则说是大角而非细角,并像吴羊(白绵羊)了。 那么这在汉语里已经没落的词,在民族语还有吗?“羱”羊大概就是藏语的盘羊,而“萈羊”从古音“萈”作goon,我怀疑就是阿尔泰语里的“羊、绵羊”。 又“萈”字上部不是艸头,是卝象羊角,下部是见加点,王筠说象其首足尾,是个象形字,注意不要与从艸见声的苋菜的“苋”弄混了。和萈同声符的字还有“宽髋”。髋有二读,读同宽的见《说文》,今解剖学有髋骨,读同坤的也写臗,见《广雅》“尻也”,现在少见了。 二。爻辞释义 萈羊今天还有吗 《周易·夬》九四爻:“牵羊,悔亡。”《周易·夬》九五爻:“萈陆夬夬中行,无咎”。 《说文》:“萈,山羊细角者。”,似乎两爻都在说羊。 《释文》:“马、郑云:萈陆,商陆也。宋衷云:萈、苋菜也,陆、商陆也。”三人都解“萈陆”为植物,虞氏更解“萈陆”为悦睦,表明这些著名训诂学者都已弄不清萈为何物了。 《路史后纪注》五引孟喜:“萈陆,兽名。” 王夫之《周易稗疏》引说文才把“萈”解释通了:“陆”则借为踛,跳也。‘萈陆夬夬中行’表羊儿在大路中间飞跃撒欢) 这表明如果不是《说文》,我们古语词库里已经失传这一表羊的名词了。但《说文》细角山羊的解释也有质疑,《说文系传》:“本草注:萈羊似麢(羚)羊,角有文,俗作羱。”《尔雅释兽》郭注“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则说是大角而非细角,并像吴羊(白绵羊)了。 那么这在汉语里已经没落的词,在民族语还有吗?“羱”羊大概就是藏语的盘羊,而“萈羊”从古音“萈”作goon,我怀疑就是阿尔泰语里的“羊、绵羊”。 又“萈”字上部不是艸头,是卝象羊角,下部是见加点,王筠说象其首足尾,是个象形字,注意不要与从艸见声的苋菜的“苋”弄混了。和萈同声符的字还有“宽髋”。髋有二读,读同宽的见《说文》,今解剖学有髋骨,读同坤的也写臗,见《广雅》“尻也”,现在少见了。 《夬》:《周易》中的《女娲补天》 一。卦前传 1.《周易》卦爻辞中的“女娲” 1-1.“右文说”:“呙”字考释 自有典籍文献以来,古今学者论述女娲,无不是粗浅的推测、猜想、想象,而不能成为真实论断。本文首先从名义考释入手,对女娲的原始本真形态作出分析论证。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语言文字要素与神话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诸神命名,往往即是其功能。 《说文·女部》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是对女娲功能、能量与地位的确认。“从女呙声”,是指“娲”字的构成,表示娲是形声字。 汉字学术史,宋代是一个分界。宋以前治文字学者多把形声字的声符认作为简单的表音符号,以此,“从女呙声”的“呙声”便失去了意义价值,只剩下声符价值。宋代王子韶提出“右文说”,人们开始认识到形声字的声符更具有意义实质,认识到一组同一声母的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的关系。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王圣美(王子韶)治字学,演其意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到了清代,“以声为义”的“右文”理论被学者广为重视,并在其应用上向前推进。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云:“凡字之以某为声者,皆起原于右旁之声义以制字。”章太炎《国故论衡·语言缘起》云:“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刘师培《左庵集·字义起于字音说》云:“造字之始,既以声寄义,故两字所从之声同,则字义亦同。”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六七·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云:“凡形声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书对此理论更得以完善。陈寅恪称沈著“极精确”,“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以后只有此一条路可走也。” 我们以此理论,从一些以“呙”得声的字中将“娲”字作一分析。 呙: 从金:《一切经音义》:“烧器也。”即人工制成的圆形金属凹器,可以容纳饭食之物。 从木:《说文》:“盛膏器。”即车上盛油的器皿,呈圆形。 从车:《广韵》:“车盛膏器。”意与上同。 从石:《玉篇》:“碾轮石。”即可旋转的碾轮。呈圆形。 从山:《集韵》:“山形似者。”即丘类的圆形山。 从土:《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即用土制成的液金圆形凹器。 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即水流中的涡旋。 从穴:《字汇》:窝,“窟也。”《新方言》:“凡鸟巢曰窝。” 从肉:脶,《玉篇》:“手理也。”即手指上文理多呈旋转的圆形。 从虫:蜗,《说文》:“赢也。”即螺类蜗牛,呈圆形。 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这是汉字形声字声兼义的一般规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那么“呙”、“娲”之所指的“圆”、“口”,究竟指向什么?从我们已经解释过的《周易·兑》卦中找到答案。 1-2.兑与呙:《周易·兑》卦中的儿鸟与母鸟 我们在《<兑>:<周易>中的鸟图腾》一文中讲: 这个“兑”字,为什么表示言说、喜悦、水泽?其中的泽,到底是不是指水泽呢?我们从“兑”这个字字形形象入手,来看看“兑”字到底是什么,表示什么。 《易经》除本身的经文即爻辞外,还有《彖传》、《大象传》、《小象传》等,被后世附在了经文爻辞之中。《大象传》附在卦辞之下,《小象传》附在爻辞之下。什么叫彖?什么叫象?先说象。《易传》中解释:“象者,像也。”很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易经》经文之前的卦符所表示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及其组合的自然物象称作卦象,所谓“八卦以象告”。这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比如这个兑卦的象辞是:“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你能看出这个象辞表述的是泽之又泽、水波相连的自然图景、自然物象吗?看不出来。其中又怎么会有“朋友讲习”这样的一种情景表述呢?如果说卦辞之象还勉强可以引申出来的话,那么爻象呢?我们来看兑卦中的两个爻辞及其爻象:“九五:孚于剥,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明明是“孚于剥,有厉”的危险、不吉利,怎么成了“位正当”?“上六:引兑。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引兑”与“未光”,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有没有必然联系?像这种大小象辞与卦爻辞之间呈现的联系难度、疏离度,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实际上,《易经》中的象,卦象与爻象,是没有文字《易经》之前,《易经》的图画文本时期的遗存迹痕。《易经》中的象,指向的是一种绘画的图画画面。《易经》中64卦的每一个卦,可能都存在过一幅总的图画画面,即卦象;而每一卦的每一爻,也都曾经是有着相应的图画画面来表述的,即爻象。《易经》中重要的象的概念,指向一种图画画面的画像,而不是自然之象。 如果我们对《周易》象的概念的图画画面理解存在可能的话,《易经》的文本形式,就应该是先有完整的64卦极其386爻的图画文本,后有文字文本。也就是说,大小象的存在,为我们证明了《周易》这部经典远在没有文字纪事只有图画纪事时期,就已经是既有八经卦,又有六十四别卦的完整的图画文本。也因此在文字文本《易经》的内部结构上,也就应该是先有象辞,后有彖辞、爻辞。《系辞上》曰:“彖者,言乎象者也。”也分明是说彖辞是针对已经先有的象(象辞所表述的图画画面内容)而言的,就是说,在《易经》中,象辞是应该置于彖辞前面,而不是今本《易经》中的先彖辞、后象辞。我们试试,比如这个兑卦,在阅读过程乃至理解过程中,先读象辞,再读彖辞,是不是显得更顺当?古人把“彖”解释为“断”,断卦的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可能又是一个错误。“彖者,言乎象者也。”是不是讲“彖”与“象”的紧密联系?是不是文字文本《易经》取代图画文本《易经》的关系?这个“彖”字,与篆书的“篆”字字形相逼近,是不是有着意义上的相通?如果是,那么“彖”字就是一种文字书写意义。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易经》中象的概念与彖的概念,作上古时期图画文本与文字文本更替相承关系上的理解,这或许更符合中国文化发生学意义。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恐怕也只有《易经》,有过担负这个以图画为文化载体向以文字为文化载体的过渡时期的责任的可能…… 《易经》的发生史经历了由图画样式向文字样式的更替。实际上,正是因为《易经》是这样,使得整个中国文化显得具有相同属性。《易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经历过相同的诞生过程与转型过程。《易经》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文化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并且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前,而绝不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后。即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形式表述“道”的存在、发现与应用的文化历史,也即是以图画画面形式《易经》为标志的中国文化大成熟期。汉字的诞生,或者说汉字中的原生字的诞生,是人们对于图画绘图熟练后的线条化的简约化。 《周易·兑》卦的这个“兑”字,就明晰地保存了原始图画画面迹痕:“兑”字上部两点,表示的是鸟的嘴部,“兑”字中部的“口”,在图画中是圆形的,不是方形,即鸟类圆形的头部;“兑”字下部的“儿”,即“儿童”的“儿”。这个“兑”字表示的是一只鸟,并且是一只“儿鸟”,即雏鸟。整个“兑”字,是一只身子还小、仰着的嘴角张得很大的雏鸟正在等待母鸟来喂食时的画面写实。而《兑》卦六个爻辞所状写的内容,是雏鸟正在接受喂食时的由哺乳期雏鸟到独立觅食幼鸟的鸟儿成长全过程。秦简本《易经·兑》云:“兑曰:兑兑黄衣,以生金……”其中的“黄衣”、“生金”,有黄嘴角雏鸟的信息透露。“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把这句象辞恢复为画面,当然不是君子、不是朋友,不是人类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母鸟与雏鸟两只张着嘴的鸟相互鸣叫的情景。“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补充了母鸟在外捕食时的情景:小鸟是不知道母鸟在外捕食时的辛劳、艰巨的,小鸟是不知道母鸟在外捕食时曾经遭遇到凶险的。“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以母鸟野外捕食不易,来劝导人们母亲的辛劳,母性的伟大,母爱的坚贞与恩泽。鸿雁以水中小鱼为主要食物,到水泽中去捕获幼鱼,是《兑》卦中的“泽”。 《周易·兑》卦中,“兑”字是等待捕食时的儿鸟的逼真象形。那么,《兑》卦中母鸟给儿鸟喂食的形象用图画绘制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图一】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图1:是《周易·兑》卦中关于儿鸟的象形的“兑”字。 图2:“兑”字之中表示鸟的头部的方形的“口”,实际上是源自圆形的鸟的头部。两点表示仰起的张开的“嘴”,显得是长在头部的上方,是窝巢中的儿鸟仰起头等待从空中、高处飞来的母鸟喂食时的特有姿态。 图3:是“女娲”的“娲”字中真实代表字义的“呙”字。 图4:“呙”字组成结构中的“口”字和“人”字。 图5:“呙”字组成结构中的“口”字和“人”字的真实写法。“呙”字上部的“口”的实质也是圆形的,这没有问题,有着上面我们讲到的呙从金、从木、从车、从石、从山、从土、从水、从穴、从肉等所有带“呙”的字的圆形共性上得到支持。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呙”字的“口”,不是“嘴”本身,“口”下部的两点才是鸟儿的“口”、鸟儿的“嘴”。此处我们就要分辨,“呙”字中间的“人”字不是“人”字,而是一左一右的两点。图5“呙”字中的“口”与口下两点,与图2“兑”字中的“口”与口上两点有紧密联系,“口”同样是表示的圆形头部,在上两点是儿鸟向上张着的嘴,在下两点是另一只鸟向下张着的嘴。 图6:“呙”字下部的“巾”(“巾”字不存在中间一竖。下同)字,是个什么字或者是表示什么意义,是关于“呙”字是不是鸟类的关键。 1-3.“蛙纹”彩陶释读 1-3-1.“蛙纹说”的盛行 “蛙图腾”的说法颇为盛行。学术界和考古界人士认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图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半坡期遗存中出土“蛙纹”彩陶盆,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片上发现有“蛙纹图案”,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残陶片上有“蛙纹图案”。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师赵村遗址出土“蛙纹图案”彩陶,马家窑文化遗存乐都柳湾出土“蛙纹瓮”,民和县出土两件“蛙纹壶”,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的“蛙纹图案”文物。 学者们认为,这些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有栩栩如生之感,富有逼真的表现形式。彩陶上的“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半圆形,圆圆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圆点,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其逼真的程度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学者们由此认为在距今约6000年前后,中国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蛙纹图案”彩陶,圆头大眼,圆体用网状纹覆盖,四肢弯曲,所描绘的“蛙纹特征”具有形象化,充满了动感,“蛙纹”的写实性比较完美。前期较为逼真,后期则趋于抽象,而且与人体比较接近,这更体现了人与蛙之间的关系。民和县出土的两件“蛙纹壶”,腹部主体“纹饰是蛙纹”间两个大圆纹,两蛙足相连,具有马厂类型早期蛙纹的显著特点。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蛙纹图案,已经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纹饰图案,具有“人型蛙纹”的特征,从而使“蛙纹”高度变形。 学者们还从民族学材料中找到了例证。说壮族至今还有一种“青蛙节”,据说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为青蛙祭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青蛙死了还要特意安葬。说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山区,有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苏龙部落的布耶、布更、石脚等氏族,均认为自己起源于青蛙,并将它作为氏族的名称。 学者们进一步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被视为人类的女帝王,据说就是从“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人类始祖母“女娲”的名称,就是“蛙图腾”的名称。认为“娲”与“蛙”同,女娲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认为“女”与“雌”义同,“女娲”即“雌蛙”之意。说明女娲似为“雌蛙图腾神”,后来其名演变为“女娲”。由是有学者打出结论: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 1-3-2.“蛙纹”真相 我们说图6中“呙”字下部的“巾”字,是关于“呙”字是不是鸟类的关键。 《周易·兑·象》曰:“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往往最少是指两个人,《兑》卦中讲的是两只鸟儿在相对鸣叫的情形,作为卦名的“兑”字,指向的是儿鸟,指向的是儿鸟在窝巢中探出身子,仰起头部,嘴部在上,等待母鸟飞来喂食。那么“朋友”中的另一位母鸟的“象”便应该是:一只采食归来的母鸟飞抵鸟巢后,在空中依靠不住地震动翅膀停留在一个位置点上,还要把身子弯曲到一定的角度,才能够把口中的食物喂到儿鸟的口中去。这便是“呙”字体现的“口”作为头部,“口”字下面的两点作为张开的鸟嘴。由于母鸟此时的身子是弯曲着的,“呙”字下部的“巾”字字形,便是在空中固定在一个点上的母鸟不断震动的翅膀。 母鸟为了停留在空中保持平衡不断地抖动的翅膀,在《周易·兑》卦由图画文本转变为文字文本的《象》辞中,被解释为“兑,丽泽”——像是水面上不断涌动的波纹。反映在爻辞中,《兑》九五:“孚于剥,有厉”,孚,即指母鸟抖动着翅膀浮在空中,剥,指剥落、跌落、掉落;有厉,即有危险。《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是母鸟为了能够做到与儿鸟口对口的喂食位置,母鸟是怎么样做到不剥落、不跌落、不掉落的,《兑》上六“引兑”,指母鸟一次次接近、接引儿鸟。《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未光”是指母鸟震动翅膀不曾停止的情形。 为了进一步说明女娲的“呙”字是一只鸟,“娲”字是一只母鸟,这只母鸟在给儿鸟喂食时是依靠不住地震动羽翅保持身子的平衡而停留在空中的,我们就要进一步考察关于“女娲蛇身”的问题。《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天问》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鲁灵光殿赋》云:“女娲蛇躯。”而在大量汉画砖中,女娲形象皆作人首蛇尾状。古今学者都认为女娲蛇身,现代以来的研究者以为蛇乃女娲氏图腾。《山海经》注者郭璞、《天问》注者王逸、汉画像砖中的女娲蛇身的“蛇”,皆非“蛇”,即便是《周易·兑·象》辞中,已经解释的“兑,丽泽”的水纹,也非水纹。《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女娲之肠”,也是蛇纹状的形容。蛇纹说、水纹说、肠纹说,今人的蛙纹说,都是错误的。唯一的真相,是在《周易》中。在《周易·兑》卦中鸟儿不停地闪动着的翅膀。最原始的,是女娲的“呙”字下部“巾”字的图画形状。 女娲非蛇身,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错了,典籍就错了。女娲蛇身的真相是鸟图腾。彩陶非“蛙纹”,今天的学者、考古学家,还在继续错。 二。爻辞释义 萈羊今天还有吗 《周易·夬》九四爻:“牵羊,悔亡。”《周易·夬》九五爻:“萈陆夬夬中行,无咎”。 《说文》:“萈,山羊细角者。”,似乎两爻都在说羊。 《释文》:“马、郑云:萈陆,商陆也。宋衷云:萈、苋菜也,陆、商陆也。”三人都解“萈陆”为植物,虞氏更解“萈陆”为悦睦,表明这些著名训诂学者都已弄不清萈为何物了。 《路史后纪注》五引孟喜:“萈陆,兽名。” 王夫之《周易稗疏》引说文才把“萈”解释通了:“陆”则借为踛,跳也。‘萈陆夬夬中行’表羊儿在大路中间飞跃撒欢) 这表明如果不是《说文》,我们古语词库里已经失传这一表羊的名词了。但《说文》细角山羊的解释也有质疑,《说文系传》:“本草注:萈羊似麢(羚)羊,角有文,俗作羱。”《尔雅释兽》郭注“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则说是大角而非细角,并像吴羊(白绵羊)了。 那么这在汉语里已经没落的词,在民族语还有吗?“羱”羊大概就是藏语的盘羊,而“萈羊”从古音“萈”作goon,我怀疑就是阿尔泰语里的“羊、绵羊”。 又“萈”字上部不是艸头,是卝象羊角,下部是见加点,王筠说象其首足尾,是个象形字,注意不要与从艸见声的苋菜的“苋”弄混了。和萈同声符的字还有“宽髋”。髋有二读,读同宽的见《说文》,今解剖学有髋骨,读同坤的也写臗,见《广雅》“尻也”,现在少见了。 夬卦解读 夬卦历来难解,先贤之所以难解夬卦, 笔者从“扬”字金文的多种写法入手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一困扰已久的难题。原来,“扬”字中有君子持玉之象,故“扬于王庭”主语为君子。 二、【《周易》夬卦与玉玦、书契的关系】 夬卦,下乾为玉为圆,上兑为缺,正是玉玦之象,可见夬卦取象于玉玦。玉玦的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已有玉玦。 夬取象于兑卦,兑为悦,故“快”《说文》“喜也”,兑为决,故“快”引申为急速。兑为附决,凡夬偏旁的字,如决、诀、缺等,都有决裂的含义。 《周易·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之夬。” 这一句话的历史文献价值极大,说明上古时期玦、结绳、书契都是治国用的。上古帝王用玉玦代表上天向下属部落发号施令,玉玦的玉质和圆形代表天子,《说卦传》“乾为君为玉为圆”,玦的缺口代表开口发言,《说卦传》“兑为口为附决”,《夬》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扬、号、告,都是用于发布命令的用辞。 帛书《系辞》云: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 大有卦初至五互夬卦,今本《系辞》作夬卦而帛本《系辞》作大有卦,由此可证“互体之说”先秦早已有之! 帛书《系辞》用大有卦代替夬卦,或是受了卜辞甲骨的影响。《周礼》“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诗·大雅·緜》“爰契我龟。”传:“契,开也。”笺:“契灼其龟。”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大有卦上离互兑,离为火,故为燋为灼,离为龟。《尔雅》“契,绝也。”决,绝也,兑为决,故为契。兑为巫,乾为天为君,故大有卦正是先王与巫师“契灼其龟”之象。 又,夬卦本无结绳之象,而大有上离,离有网罟结绳之象,《系辞传》云“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因此帛书《系辞》制器尚象的大有卦可能早于夬卦。秦简《归藏》把“夬”写作(罒/剡),罒同网(离),剡为锐(兑),似乎见证了大有卦(上离)向夬卦(上兑)的转换,在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夬卦的下一卦正是大有卦。 三、《彖传》的两种观象理路: 这里用了两种观象理路,一是自下向上的观象理路,“健而说”,刚健而喜悦,夬卦下乾为健,上兑为说,说即悦。一是自上而下的观象理路,“决而和”,决断而和谐。“决而和”,先儒以为是“健而说”之引申,王弼曰:“‘健而说’,则‘决而和’”矣。”孔颖达曰:“‘健而说,决而和’者,此就二体之义,明决而能和,乾健而兑说,健则能决,说则能和,故曰‘决而和’也。”郭雍曰:“有乾之健故能决,有兑之说故能和。”愚以为:夬卦上兑为决,下乾为和。“乾为和”源自《归藏·说卦》“乾为禾”,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引《归藏·说卦》“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严可均曰:“此盖《说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又乾《彖》曰“保合大和”,故乾为和。故“决而和”是自上兑决而下乾和的观象理路。 四、【从夬卦与日食的关系释夬卦卦辞】 1.夬卦卦辞主语“君子”“小人”辨: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这三句的主语是君子还是小人,先儒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看法。 郑玄、荀爽、项安世、来之德等以为主语是“小人”。班固《汉书》、许慎《说文》、王弼以为主语是君子,孔颖达、程颐、朱熹等从之。由于《周易正义》《周易本义》具有官方的权威性,故从者众。 根据“扬”字的金文,我们可以得出夬卦卦辞的主语一定是君子,因为商周时期只有君子才有持玉的资格。扬,帛书《易》作“陽”。陽,《说文》“高明也。又日也。”“扬”字的原义也没有凌越、放肆之意,故郑玄、项安世、来之德的解释不合古意。这是忽视了《彖传》的“乃”字所致,《彖传》“乃”意为“只有君子如何,小人才会如何”。 夬卦对应日食即将结束日月分离,故“夬,决也”,“决”有分离的意思。当夬卦之时,太阳的光辉再现,日蚀(日食)带来的恐惧烟消云散,故《彖》曰“健而说”;日月分离(决),于是天地又充满了祥和安宁,故《彖》曰“决而和”。 3.“孚号有厉”与救日礼仪: 《尚书·胤征》“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夏代的救日仪式。救日仪式来源于原始巫术,原始人认为日蚀是鬼怪吞吃了太阳,经过大半个时辰的击鼓呼号(孚号有厉),太阳逐渐复圆,危险过去,光明再现(其危乃光也),人们就认为是这种仪式驱走了侵犯太阳的鬼怪。 4.“告自邑,不利即戎”与日蚀则人君修德: 《左传·文十五年》注疏说当日食救日时天子“伐鼓于朝(退自责),以昭事神、训民”。古代作战时,击鼓进,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说文》“鼓,击鼓也。”《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日食救日仪式的伐鼓于社是为了“责群阴”、“退自责”、“事神训民”,所谓“告自邑,不利即戎”也。 5.“利有攸往”: “利有攸往”的原始义是救日的活动不能停止,直到太阳复圆,所谓“刚长乃终也。” 五、九二“莫夜”解: 九二爻辞历来难解,盖“莫夜”为日蚀之引申,日蚀之时阴气侵阳,昼如夜也。莫,“暮”的古字,《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段玉裁:“日且冥也。且冥者,将冥也。”夬卦上兑下乾,日临西方、西北,自日落而黄昏,“日且冥也”,故言“莫夜”。 六、《章太炎全集》“壮于頄解”认为“頄”为胫: 《易·夬》:九三,壮于頄。郑作頯,注:夹面也。翟同注,頯,面颧颊闲骨也。谓上处干首之前称頯。王弼注:頄,面权也。谓上六也,最处体上,故曰权也。王肃音龟,江氏音琴威反,蜀才作仇,云以上为三之仇匹也。蒙案:初九云:壮于前趾。则此壮于頄文例当同,若读为仇,于例刺谬矣。郑、翟、王皆以面权,然初九称前趾,九四称臀,九三在其间,不应言面权,亦失之。案:郑本作頯,为最古。《说文》:頯,从(頯-页)声,此当借为(足+頯-页)[kuí]云胫肉也。一曰曲胫也,读若逵。(足+頯-页)又同(頯-页),《说文》云:(肉/廾),持弩拊。从廾肉。读若逵。……又于消息,《夬》为辰,月辟卦。九三爻辰又属辰上直寿星角亢。…… 文章最后又征引《履》《艮》《兑》《剥》诸卦以对比说明之。可惜太炎先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忽视了“页”为头,带页旁的为头颈属,带足止旁的为足类属,所以论证的根基已错。后边引《夬》九三爻辰为角亢,角亢,头颈也,可惜又展转失之。 愚按:九三体乾,乾为首,纯阳则多骨,头面颧骨处是也。《礼记正义》孔颖达曰:“带骨为阳”,《周易集解》引崔觐曰:“骨为阳,肉为阴。乾纯阳爻,骨多”。 七、“牵羊悔亡”解: 九四体兑,兑为羊,以牵羊之法喻决柔之义,牵羊不可当其前挽拽,而是从后鞭策而纵之,故《彖》诫以“告自邑,不利即戎”,刚决柔,可顺而不可逆也。“牵羊悔亡”,帛书《易》作“桑羊悔亡”,楚简《周易》作“丧羊悔亡”,丧与桑同源,丧字早期甲骨文为桑字加两个口。此“丧羊悔亡”正是放纵顺从之义,放纵则丧亡矣,羊亡则柔决矣。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话】 夬卦: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以诚信号召大家戒备危险;告知自己的邑人,不适宜使用武力;适宜有所前往。 【解读】 夬卦,下乾上兑,泽天夬卦。《序卦传》:“益而不已则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增益不止必然会导致决口外溢,故益卦之后是夬卦。益,坎水自皿中出,益之甚而溢,水溢则堤坝决。 扬,宣布,帛书《易》作“陽”。阳,《说文》“高明也。又日也。”孚号,有诚信的号召。告自邑,颁告政令于王邑。即戎,谓兴兵出师,帛书《易》作“節戎”。段玉裁《说文》注“即,當作節”,节为符节;戎为兵器,戎从戈从十,十为甲古文,甲为铠甲。段玉裁《说文》注:戎,兵也。兵者,械也。《月令》“乃敎于田猎,以习五戎。”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不利节戎”,不适宜动用符节和兵器。 传本《归藏》有规卦,朱彝尊、马国翰、尚秉和、于省吾、王明钦等以为“规”即“夬”,唯廖名春认为“规”为“随”(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夬,秦简《归藏》作(罒/剡)。(罒/剡)即“罽”字,读jì,与夬、决、玦上古音皆见母月部,「罽」当是「夬」之借字。罽,《说文》“鱼网也。从网(厂/剡)聲。(厂/剡),籒文锐。”按夬决取象于兑卦,兑为附决为锐。 黄寿祺曰:“君子之决小人有其三要:(一)扬于王庭,以表公正无私。(二)孚号有厉,以谕众人戒惕。(三)不利即戎,要求以德取胜。” 《周易》夬卦与玉玦、书契的关系 夬卦,下乾为玉为圆,上兑为缺,正是玉玦之象,可见夬卦取象于玉玦。玉玦的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已有玉玦。 夬取象于兑卦,兑为悦,故“快”《说文》“喜也”,兑为决,故“快”引申为急速。兑为附决,凡夬偏旁的字,如决、诀、缺等,都有决裂的含义。 《周易·系辞传》: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之夬。” 这一句话的历史文献价值极大,说明上古时期玦、结绳、书契都是治国用的。上古帝王用玉玦代表上天向下属部落发号施令,玉玦的玉质和圆形代表天子,《说卦传》“乾为君为玉为圆”,玦的缺口代表开口发言,《说卦传》“兑为口为附决”,《夬》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扬、号、告,都是用于发布命令的用辞。 帛书《系辞》云:“〔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 大有卦初至五互夬卦,今本《系辞》作夬卦而帛本《系辞》作大有卦。 帛书《系辞》用大有卦代替夬卦,或是受了卜辞甲骨的影响。《周礼》“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诗·大雅·緜》“爰契我龟。”传:“契,开也。”笺:“契灼其龟。”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大有卦上离互兑,离为火,故为燋为灼,离为龟。《尔雅》“契,绝也。”决,绝也,兑为决,故为契。兑为巫,乾为天为君,故大有卦正是先王与巫师“契灼其龟”之象。 又,夬卦本无结绳之象,而大有上离,离有网罟结绳之象,《系辞传》云“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因此帛书《系辞》制器尚象的大有卦可能早于夬卦。秦简《归藏》把“夬”写作(罒/剡),罒同网(离),剡为锐(兑),似乎见证了大有卦(上离)向夬卦(上兑)的转换,在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夬卦的下一卦正是大有卦。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白话】 彖传说:夬,是决断,如阳刚君子决断阴柔小人;乾健而兑悦,兑决而乾和。“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因为一个柔爻乘凌在五个刚爻之上;“以诚信号召大家戒备危险”,柔邪之危才会广为人知;“告知自己的邑人,不适宜使用武力”,上爻的尚武之道才会穷尽;“适宜有所前往”,刚爻才会增长到终点。 【解读】 《彖传》用了三个“乃”字,《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故“乃”可译作“只有君子如何,小人才会如何”。 上六虽处穷尽之势,然九五与之比,九三与之应,上六有应有比,位于宗庙,象一位有宗教和公族势力的小人,此所以《彖》多警戒危惧之辞者。 释卦名卦义: “夬,决也,刚决柔也。”夬是决断,裁决,是五个刚爻裁决上六一个柔爻。五个刚爻向上发展,最终把上六化阴为阳。 《彖传》的两种观象理路: 这里用了两种观象理路,一是自下向上的观象理路,“健而说”,刚健而喜悦,夬卦下乾为健,上兑为说,说即悦。一是自上而下的观象理路,“决而和”,决断而和谐。“决而和”,先儒以为是“健而说”之引申,王弼曰:“‘健而说’,则‘决而和’”矣。”孔颖达曰:“‘健而说,决而和’者,此就二体之义,明决而能和,乾健而兑说,健则能决,说则能和,故曰‘决而和’也。”郭雍曰:“有乾之健故能决,有兑之说故能和。”愚以为:夬卦上兑为决,下乾为和。“乾为和”源自《归藏·说卦》“乾为禾”,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引《归藏·说卦》“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严可均曰:“此盖《说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又乾《彖》曰“保合大和”,故乾为和(三体石经“和”古文为“禾”)。故“决而和”是自上兑决而下乾和的观象理路。 ○ ○陆绩曰:水气上天,决降成雨,故曰夬。 ○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云上于天为需,泽尚有待,今泽上于天,一决注便成雨,泽以润下为义,君子之施禄及下,恩泽下逮之谓也。居徳与施禄相反,居者吝而不施也,人君当施泽于下,不当居徳于上,居徳乃人君所最忌者。 夬卦上卦为兑泽,东汉应劭《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故泽引申为恩泽、福禄,《庄子》:“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尚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夬卦泽上于天,即福禄居上之象,圣人唯恐福禄不能泽及民众,故诫后之君子“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孔颖达说:“决(夬)有二义,《象》则泽来润下,《彖》则明法决断”。《大象传》是《连山》遗存,夬卦的《大象传》与卦辞、《彖传》卦义不同,这是由于《周易》是对《连山》《归藏》的扬弃,故三《易》卦义有同有异。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白话】 初九:强盛表现在脚趾前端,前往不能胜任而有咎害。 象传说:前往不能胜任,故有咎害。 大壮初至五互夬卦,夬卦初九与大壮初九卦爻象完全相同,故与大壮爻辞“壮于趾,征凶”相近。《周易》以初爻为“趾”,大壮初九“壮于趾”,夬卦初九刚爻体乾,刚健好动,刚爻增长比大壮更进一步,故言“壮于前趾”。无应无比,故前“往不胜为咎”。 夬卦卦义“刚决柔”,初九刚爻居刚位,故言壮,壮,盛也,处夬卦之初,离上六最远,急于冒进“决柔”而不达也。又初九变卦巽为躁,为不果,故“不胜”。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白话】 九二:戒惕呼号,夜晚有兵戎之事,无需担忧。 象传说:有兵戎之事,无需担忧,因为得乎中道。 【解读】 夬卦卦辞“扬”字,九二爻辞“惕”字、“莫”字皆有“日”,于此可见夬卦与日食之关联。九二爻辞历来难解,盖“莫夜”为日蚀之引申,日蚀之时阴气侵阳,昼如夜也。“惕号”、“有戎”,救日之遗存也,救日时击鼓呼号、树旗幡、列兵戎,以压阴气,亦“刚决柔”之意。 夬卦下乾上兑,坎为惕,乾坎借象,故乾为惕,亦九二守中谨慎之象,上兑为口为虎,號,从口虎,故兑为號,故言“惕号”。 《释文》:“惕,荀、翟作锡,云:赐也。”荀爽、翟玄《本》“惕”作“锡”,训为“赐”。锡号即锡号令。惕号,楚简《周易》作(帝/曰)(虎/口),即“帝号”,帝之号令。郭店楚简《六德》简四有“寝四邻之帝(虎/口)”,李锐认为是“寝四邻之惕号”。无论是锡号令还是帝之号令,都与夬卦玉玦、书契的功能相一致。 莫,“暮”的古字,《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段玉裁:“日且冥也。且冥者,将冥也。”夬卦上兑下乾,日临西方、西北,自日落而黄昏,“日且冥也”,故言“莫夜”。 九二变卦为离,离为戈兵,故言“有戎”。坎为血为恤,离反坎,故言“勿恤”(帛书作“勿血”),九二居中,亦得乎中道故也。 ○张载曰:惕号,能孚号而有厉也。以必胜之刚,决至危之柔,能自危厉,有戎何恤。 ○《朱子语类》:王子献卜,遇夬之九二,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吉。卜者告之曰:“必夜有惊恐,后有兵权。”未几果夜遇寇,旋得洪帅。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白话】 九三:强盛表现在面颊上,有凶险。君子决而又决,独自前行遇雨,沾湿了衣服,同侪有怨恨,没有咎害。 象传说:君子决而又决,最终没有咎害。 【解读】 释“頄”:王弼注:面權也。《释文》:頄,颧也。翟云:面颧颊闲骨也。郑作頯。頯,夹面也。蜀才作仇。 《章太炎全集》“壮于頄解”认为“頄”为胫: 《易·夬》:九三,壮于頄。郑作頯,注:夹面也。翟同注,頯,面颧颊闲骨也。谓上处干首之前称頯。王弼注:頄,面权也。谓上六也,最处体上,故曰权也。王肃音龟,江氏音琴威反,蜀才作仇,云以上为三之仇匹也。蒙案:初九云:壮于前趾。则此壮于頄文例当同,若读为仇,于例刺谬矣。郑、翟、王皆以面权,然初九称前趾,九四称臀,九三在其间,不应言面权,亦失之。案:郑本作頯,为最古。《说文》:頯,从(頯-页)声,此当借为(足+頯-页)[kuí]云胫肉也。一曰曲胫也,读若逵。(足+頯-页)又同(頯-页),《说文》云:(肉/廾),持弩拊。从廾肉。读若逵。……又于消息,《夬》为辰,月辟卦。九三爻辰又属辰上直寿星角亢。…… 文章最后又征引《履》《艮》《兑》《剥》诸卦以对比说明之。可惜太炎先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忽视了“页”为头,带页旁的为头颈属,带足止旁的为足类属,所以论证的根基已错。后边引《夬》九三爻辰为角亢,角亢,头颈也,可惜又展转失之。 愚按:九三体乾,乾为首,纯阳则多骨,头面颧骨处是也。《礼记正义》孔颖达曰:“带骨为阳”,《周易集解》引崔憬曰:“骨为阳,肉为阴。乾纯阳爻,骨多”。 ○释“夬夬”: “夬,决也,刚决柔也”。夬夬,夬之决也,言夬卦刚爻中能决上六柔爻者。九三与上六相应,故可决柔,九五与上六亲比,亦可决柔,故三、五皆言“夬夬”。 ○释“独行遇雨”: 下体三爻,唯独九三能上行与上六阴阳相应,阴阳二气相遇交和而成雨,故曰“独行遇雨”。 ○释“若濡”: 九三与上六阴阳相遇而为雨,又九三下处乾为衣,上接兑为泽,衣遇泽而沾湿,故曰“若濡”。《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以乾为衣、坤为裳。 ○释“有愠,无咎”: 九三“独行”,与上六相会,“遇雨”而“若濡”,似被小人所沾污,故为同侪所不悦,但终能决除小人而无咎害。 ○九三爻辞有两句,“壮于頄,有凶”为一句,此言九三自性之象,与初九类似,刚爻居刚位,“壮于頄”喻其决小人而怒形于色,刘沅所说“事未发而机先泄,凶之道也。”后句言九三之他性之象,独自往应上六,犹如暂与小人周旋,待时而决。虽或有被小人所沾污,而为同侪所不悦,但终能决除小人而无咎害,可谓“善决”者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白话】 九四:臀部没有皮肤,行走艰难;牵羊当用放纵之法,如此悔恨则会消失,可惜他听到这些话而不信从。 象传说:行走艰难,因为不当位;听到这些话而不信从,尽管听到了却不去审明事理。 【解读】 ○臀无肤,其行次且: 李光地曰:“臀”者与阴相背之物也。夬四姤三,皆与阴连体而相背,故皆以“臀”为象。 臀,位于与阴部连体而相背之处,夬卦九四体兑,兑阴卦,阴爻在上,故下爻为臀;姤卦九三体巽,阴爻在下,故上爻为臀。困卦初六“臀困于株木”,此站立以初爻为足,困之而坐,臀部着地,故以初爻为臀。 夬卦与姤卦互覆,夬卦九四似姤卦九三,故爻辞皆有“臀无肤,其行次且”。骨为阳,肉肤为阴,阳多侵阴,故“臀无肤”,九四刚爻居柔位,《象》曰“位不当也”,因而行走趑趄难进。次且,读[zījū],即趑趄,行止困难之状。 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屈万里认为“牵羊”表示降服(实为马其昶先行提出): 夬九四辞:“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其人臀已无皮,行动踯躅,明是被挞致伤。或告之日:“牵羊则悔亡。”而其人闻言乃未之信。牵羊何以悔亡?自来解者纷纷,或谓羊为羝很难移之物,以喻九五,云牵于五则可悔亡;或谓牵羊者,当其前则不进,纵之使前而随其后,则可以行。若斯诸说,胥费索解。知其非易辞本旨也。 今按古者战斗之际,以牵羊示降服,《春秋·宣公十二年·左传》:“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杜预注云:“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吕氏春秋行论》:“楚庄王围宋,宋公肉袒牵牺,委服告病日:“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而缚,左牵羊,左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凡此皆以见先秦有“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之俗。至于降服何以牵羊,昔人无说。盖古者有以俘虏与祭品之习,等人于牺(说详前用俘祭祀节)。意牵羊者殆所以示代己为牺,祈免己于死乎?此夬九四:“牵羊悔亡”之语,盖即“降服则悔亡”之义。彼臂无肤而行次且之人,必系斗争失败,故或人劝其降服也。至其人闻言不信者,象传以“聪(古与听字通用)不明也”说之,是否固毋庸深究矣。(屈万里《周易爻辞中之习俗》,《文史哲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 屈先生把夬卦九四爻辞解读为:“彼臂无肤而行次且之人,必系斗争失败,故或人劝其降服也。至其人闻言不信者,象传以“聪(古与听字通用)不明也”说之”,此与原文似乎很协和,但是与夬卦“刚决柔”的卦义、卦爻象并不合。屈万里先生在其《《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时考》一文说过,卦爻辞有其一贯之体例,并非如余永梁、李镜池诸君谓《易辞》由旧有卜辞编纂而成(《文史哲学报》(中国台湾)第1期1950年),所以必须要在整个夬卦的卦义、卦象、爻位背景下理解九四爻辞。 易辞本旨在于观象系辞,九四卦爻象与爻辞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九四进入上卦,上卦兑为羊,兑卦的主爻是上六,夬卦的卦义是“刚决柔”,羊本是柔顺之畜,然其发飙时正象上六之小人,兑卦有上中下三爻,上爻阴爻偶数为头之双角,中爻为前身,下爻为后身,九四处后身正是驯羊之“三寸”,驯羊不可当其前挽拽,而是从后鞭策而纵之,所谓顺水行舟、顺手牵羊,故《彖》诫以“告自邑,不利即戎”,刚决柔,可顺而不可逆也。“牵羊悔亡”,帛书《易》作“桑羊悔亡”,楚简《周易》作“丧羊悔亡”,丧与桑同源,丧字早期甲骨文为桑字加两个口。此“丧羊悔亡”正是纵而顺之义,放纵则丧亡矣,羊亡则柔决矣。然而这位九四小子位于柔位而失正,象征是个生手,刚爻冒进,遂导致“臀无肤,其行次且”而后悔。下乾为长者,上兑为言,变卦坎为耳病,九四不中不正,无应无比,于嘉言充耳不闻,故《象》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白话】 九五:像除苋陆草一样决而又决,居中行道则无咎害。 象传说:居中行道则无咎害,是说九五的中正之道尚未光大。 【解读】 ○苋[xiàn]陆,草名,今称马齿苋,阴气沉重,曝之难干,借喻阴柔小人上六。《周易正义》曰:“苋陆,草之柔脆者,子夏《传》云: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兑卦刚下柔上,九五变卦为震,震为草木,故以苋陆喻上六。 “刚决柔”,除上六也,上六苋陆草茎易除,而根在九五,九五与上六亲比,《象》曰“中未光也”,此难除之由也。欲除上六,当从九五自身下手,故诫之“中行无咎”。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上六:没有王庭号令,终究会有凶险。 象传说:没有王庭号令,将引起凶灾,但最终不会长久。 上六为夬卦之极,夬卦的覆卦为姤卦,姤卦《大象传》曰“后以施命诰四方”,王庭号令复兴,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故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陈梦雷曰:“全卦于君子去小人之道,言之最为委曲详尽。参之前史,君子小人消长之际,乃知圣人因理数之自然,立言以垂训万世者,至深切也。” 夬卦 夬:夬,扬于王庭。 虞翻曰:阳决阴,息卦也。刚决柔,与剥旁通。乾为扬,为王,剥艮为庭,故“扬于王庭”矣。 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 虞翻曰:阳息动复。刚长成夬。震为告。坤为自邑。夬从复升,坤逆在上,民众消灭。二变时,离为戎。故“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利有攸往。 虞翻曰:阳息阴消,君子道长,故“利有攸往,刚长乃终”。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 虞翻曰:乾决坤也。 健而说,决而和。 虞翻曰:健,乾。说。兑也。以乾阳获阴之和,故“决而和”也。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王弼曰:刚德齐长,一柔为逆,众所同诛,而无忌者也。故可“扬于王庭”。 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荀爽曰:信其号令天下,众阳危。去上六,阳乃光明也。 干宝曰:夬九五则“飞龙在天”之爻也。应天顺民,以发号令,故曰“孚号”。以刚决柔,以臣伐君,君子危之,故曰“有厉”。德大即心小,功高而意下,故曰“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 翟元曰:坤称邑也。 干宝曰:殷民告周以纣无道。 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荀爽曰:不利即尚兵戎,而与阳争,必困穷。 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虞翻曰:乾体大成,以决小人。终乾之刚,故乃以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 陆绩曰:水气上天,决降成雨。故曰“夬”。 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爻辞解释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虞翻曰:夬变大壮,大壮震为趾,位在前,故“壮于前”。刚以应刚,不能克之,往如失位,故“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虞翻曰:往失位应阳,故咎矣。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虞翻曰:动得正应五,故“得中道”。 九三:壮于頄,有凶。 翟玄曰:頄,面也。谓上处乾首之前,称頄。頄,颊间骨。三往壮上,故“有凶”也。 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荀爽曰:虽为阴所濡,能愠不悦,得无咎也。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虞翻曰:二四已变,坎为臀。剥艮为肤,毁灭不见。故“臀无肤”。大壮震为行。坎为破,为曳。故“其行趑趄”也。 虞翻曰:兑为羊,二变巽为绳,剥艮手持绳,故“牵羊”。谓四之正,得位承五,故“悔亡”。震为言,坎为耳,震坎象不正,故“闻言不信”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虞翻曰:坎耳离目,折入于兑故“聪不明”矣。 案:兑为羊,四五体兑故也。凡卦,初为足;二为腓;三为股;四为臀,当阴柔,今反刚阳,故曰“臀无肤”。九四震爻,震为足,足既不正,故“行趑趄”矣。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虞翻曰:苋,说也。苋,读夫子苋尔而笑之苋。睦,和睦也。震为笑。言五得正位,兑为说,故“苋陆夬夬”。大壮震为行,五在上中,动而得正,故“中行无咎”。旧读言苋陆,字之误也。马君、荀氏皆从俗,言苋陆非也。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虞翻曰:在坎阴中,故“未光”也。 王弼曰:苋,草之柔脆者也。决之至易,故曰“夬夬”也。夬之为义,以刚决柔,以君子除小人也。而五处尊位,最比小人,躬自决者也。夫以至尊而敌于至贱,虽其克胜,未足多也。处中而行,足以免咎而已,未为光益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虞翻曰:应在于三,三动时体巽,巽为号令;四已变坎,之应历险,巽象不见,故“无号”。位极乘阳,故“终有凶矣”。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

献花(0)

+1

来自:

任万廷

>

《周易第四次演易》

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查看更多评论

类似文章

更多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到底在讲什么?

兑字恢复为画面是一只仰着头向上张着嘴等待母鸟来喂食的儿鸟,为此我们选择在鸟类的孵化季节,也尝试去野外做了点仰观俯察,观察在什么...

女娲为什么叫娲?从圣经中找到秘密,东西方神话竟惊人相似

女娲为什么叫娲?在中国神话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两人结婚,繁衍出人类,另一种说法是伏羲和女娲用泥土造人,并且制定礼法,使人类繁...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摘要: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以此见之,《易》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

伏羲画卦

伏羲画卦伏羲画卦。二、作为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在确定了伏羲创世之神的身份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伏羲是如何成为创世神的?对照《楚帛书甲篇》和《易.系辞》所描述的宇宙生成过程,我们看到:...

周易起源

其“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坝,名柱。”则说明神农时代所使用的历法来自于伏羲。神农时代的历法、节气理论、谷物种植方法等等...

中国远古历史的传说

据历史考证,在大约九千年前,人类正处于原始社会,在经历了石器时代之后,才逐渐的发展出文明来,在大约七千年前,人类开始步入文明阶段,东方文明开始出现,主要是道家文化,太极、河图、洛书、周易、...

颠覆卦符画法

《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下卦称之为“内卦”,上卦称之为“外卦”。《周易》六十四卦的任何一卦内卦与外卦的对应规律的普遍性都是:...

中国古文化杂谈-杂谈二(2):《易经》背后的故事

中国古文化杂谈-杂谈二(2):《易经》背后的故事。(在伏羲和女娲的的领导下,部落里人越来越多,就选出身体健康会渔猎的,派到东南西北...

了解一下我国祖传奇文《龙图序》,哑谜一样至今无人解读明白

了解一下我国祖传奇文《龙图序》,哑谜一样至今无人解读明白。《易龙图序》传说是陈抟为其著作《易龙图》所作的序言。这个传说中的龙马图就是易龙图。三陈九卦孔子《易传》系辞传篇的一段话,重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