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学钢琴,9岁学长笛, 她形容那时候的自己,“很乖,乖到已经over了。”
大概是遗传了妈妈的音乐天赋,12岁那年,范晓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
自言自语
范晓萱 - 绝世名伶演唱会
这首歌就是在她18岁那年推出的《自言自语》。
后来,范晓萱被策划商相中,接拍了第一支策划。
考虑到能帮家里缓解经济负担,她很卖力地工作,接策划、拍MV,一直到签约经纪公司,出唱片。
1996年,因为范晓萱娇小可爱,唱片公司把她打造成唱着《哆啦A梦》和《樱桃小丸子》中文歌曲的“小魔女”。
健康歌
解小东;范晓萱 - 精彩音乐汇
范晓萱就这样一直穿着超短裙,化着少女妆,在镜头面前嘟唇眨眼卖俏耍宝。
在“小魔女”系列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我爱时尚》、《刷牙歌》和传唱度极高的“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健康歌》。
“我爱时尚,皮肤好好,啊哦啊哦,
戴上浴帽,唱唱跳跳,啊哦啊哦”
▲1998年,范晓萱凭借《健康歌》登上舞台舞台
两年后,她越过海峡,她和彼时正红的男歌手解晓东把《健康歌》带到了舞台,那个笑容可爱的小魔女瞬间在大陆走红。
出名要趁早
这句话没人比她更有解释权,她蹦蹦跳跳的二十岁,成了所有人艳羡的年纪。
可惜这样的爆红不是范晓萱想要的,她从一开始就很不喜欢“小魔女”这个定位,因为她心中只有摇滚。
每次演出都被迫戴个女巫帽,拖把大扫帚,在众人面前强颜欢笑。
而晚上回家则对着镜子发呆,独自落泪,“那时,我简直人格分裂了”。
「一个人,心里明明有一座火山,
却要扮演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于是在最红的时候,开始做自己的音乐。
她说,24岁,她要开始走自己的路。
在造型上,她完全颠覆,金发短发、奇装异服、纹身遍布,唇环舌环响叮当,很难想象她就是曾经那个一脸甜笑的全民偶像。
但是这个才是真正的范晓萱。
Darling
范晓萱 - 绝世名伶演唱会
那年,她发行了创作专辑《Darling》。
或许是听众对她的转型也心灰意冷,这张专辑销量下跌,尽管《氧气》深入人心。
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找我,快不能活
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救我
空气很稀薄,因为寂寞
后来,在很多采访中范晓萱曾说,“《Darling》不是我的转型之作,我只是在那个时候才做回了我自己。”
接着,她发行唱片《我要我们在一起》,不出所料成了销量最差的一张。
我要我们在一起
范晓萱 - 绝世名伶演唱会
2001年,一张爵士专辑《绝世名伶》,恰逢艾薇儿引爆全球,销量可想而知的惨淡。
她始终坚持做自己,拿下“小魔女”的标签,失去粉丝、失去市场。
唱片公司苦口婆心劝阻她,她偏不信,姿态决绝。
没人投钱就自己贡献,没人捧场就自己狂欢,她释放着最纯粹的锋利与张扬。
十年之后,她对鲁豫说:只要被一小撮人喜欢着,就很幸福。因为那些人喜欢的,是真正的我自己。
记忆里的小魔女坐着扫把飞走了,红极一时的一端,走入默默无闻的彼端。
那段时间,各大报纸总是用“痛心疾首”来抨击她的改变,范晓萱被外界的舆论折磨得非常痛苦,这之中,也包括公司和家人的不理解。
2001年,24岁的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那个时候,刚好是我想摆脱‘小魔女’、一心想做自己音乐的时期,但唱片公司不同的想法、家人的期许和我给自己的压力,让我很痛苦,当时我感受不同人的嘴脸、心机和是非。
那些日子,她把所有的坏情绪都肆意发泄在男友身上,也挥霍于音乐中。
虽然她脾气变得很坏,经常搞破坏,但是周俊伟并没有离开她。反而更加悉心照顾她。
只是范晓萱慢慢痊愈,两人却还是分了手,只因为范晓萱觉得这样的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男孩。
2004年,她在失恋期有了《还有别的办法吗》这张专辑,当时的她仍处于与抑郁症对抗时期。 封面中的她,瘦削又带着一股力量。
专辑中的十五首歌曲大部分是demo,无心钻研编曲,干脆就还原了最原始的样子。
30岁那年,范晓萱从抑郁症中挺过来之后,再次元气满满,继续鬼马和折腾起来。
自信的女人最美,成功转型的她深受年轻人喜爱,专辑《突破》也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入围金曲奖。
她依旧声嘶力竭地唱着摇滚。用一种充满力量感又不失妩媚的声音,脱胎换骨。她几乎没有过相关的宣传,就当是玩了一把。
这些年,她隔一两年发张唱片,同时驾驭爵士、摇滚、电子,并且参与其它歌手唱片的制作、拍电影、做音乐节目的导师.....
在范晓萱《乱写》中,有这么一段她对自己的注解:
不要说那是前卫,或任性,或跑的快,或自我...等等的形容词,我只是在长大的路上,有了自己所喜欢,所不喜欢,所追求,所放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变成了全世界只有一个的''范晓萱''。没有对错,没有超越或落后, 那只是一个人的喜恶而已,而我的期许就是舒服而安心地当我的''范晓萱''。
范晓萱曾说要在40岁时仍然做一个酷女生。
她做到了,她真的很酷。
她不用装天真,装清纯,装可爱。她可以露出全身的十二块刺青,袒露出自己整个人生艰难跋涉的路途。
她早不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小魔女了。
她是范晓萱,她是她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