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淳化四年(993)二月,青城县民王小波起义,以“均贫富”为号召群众,攻占邛州地区,钱监罢铸。
王小波起义
二、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至真宗咸平四年(1001 ),罢铸。
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十二,记载:“先是,青城县贼王小波聚徒数千,掠邛州境内。九州岛都巡检使张玘率兵讨之。初与贼战,俘斩甚多,殆晚,俄命抽退,返为贼众所乘,张玘马倒战殁,诸军败衄,贼因据邛州,其势由此大盛。次攻蜀、汉、怀安军等,皆为贼下之,遂入城都。其从乱者浃辰间仅数十万。王小波因斗伤寻卒,其妻弟顺代领其众,因僣称伪号,置官司,贪暴威虐,民甚苦之。”
王小波起义军于太宗淳化四年(993)占领邛州,临邛钱监停止生产。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初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铁钱五十余万贯,同两税课利收市物帛上供,因李顺乱罢铸。”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临邛钱监复置,铸造铁钱,名曰“惠民监”。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云:邛州“监一,惠民。州南六十里。咸平四年置,铸铁钱。”
三、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至仁宗嘉祐四年(1059 ),岁铸。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邛州惠民监重新开始铸造铁钱。时至景德二年(1005 ),朝廷令益州知州张咏、西川转运使黄观“裁度嘉邛二州所铸大铁钱”,惠民监改铸景德元宝大铁钱。一时议论纷纷,真宗皇帝派谢涛前去抚慰,景德元宝顺利推行。
宋真宗画像
北宋张咏《张乖崖集》附集卷一,韩琦《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记载:“转运使黄观以政迹闻,赐诏加奖,就改吏部侍郎。命谢涛巡抚于蜀,上遣涛谢公曰:‘得卿在蜀,朕不复有西顾之忧。’因诏公与涛议铸景德大铁钱于嘉、邛州,一当小铁钱十、铜钱一,于今便之。”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二官政治绩二断狱“张乖崖”条记载,“张尚书咏再知益州,转运黄观以治状条奏,下诏褒美。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蜀民尚怀击柝之惴。而嘉、邛二州新铸景德大铁钱,利害未定,横议风起。朝廷虑之,遣谢宾客涛为西川巡抚,上临轩谕之,曰:‘咏之性刚决强劲,卿之性仁明和恕,卿往济之,必无遗策。宜以朕意谕咏,赖卿在彼,朕无西顾之忧,每事宜与涛协心精议,副朕倚瞩。’谢公至蜀,明宣宽诏,尚书公抃蹈泣拜,举率从禀,并辔抗劳,西蜀遂安。”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记载:“景德三年,张咏上言受诏与转运使黄观同裁度嘉邛二州所铸钱,每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景德二年,张公咏上言:受诏与转运使黄观同裁度嘉邛二州所铸景德元宝,大钱十一参用,甚便从之”,“至是铸大钱,民以为利。”又引《成都文类》曰“宋真宗景德中,诏谢涛巡抚利益同九河张咏议鼓铸利害,乃考铁价,制钱币重轻,适均物估用平,众甚便之。”清代法式善《陶庐杂录》卷六记载:“旧皆用小铁钱,十当铜钱之一。景德二年,令知益州张咏、西川转运使黄观同,裁度嘉、邛二州所铸大铁钱。”
邛州惠民监铸造景德元宝大铁钱的时间,今从景德二年(1005 )之说。该大铁钱,仅仅邛州惠民监与嘉州丰远监生产,每贯重二十五斤八两,直铜钱一、小铁钱十,每一当小钱十相兼行用,颇受欢迎。
邛州惠民监铸造景德元宝大铁钱拓片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二月乙亥”条记载:“西川用景德新铸钱将十年,以铁重,民多镕为器,每一千得铁二十五斤,鬻之直二千。转运使赵祯言其非便,请铸大铜钱一当十,诏三司议,未决。知益州凌策请减景德之制,别铸大铁钱,每一千重十二斤十两,仍一当十,其旧钱亦许兼用;且言钱轻则行者易赍,铁少则镕者鲜利。乙亥,诏从其请。”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记载:“嘉邛二州所铸钱,每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自后人多盗镕,大中祥符七年,凌荣又请铸大钱以一当十。嘉州钱监名丰远,邛州钱监名惠民,止于两州置炉鼓铸。”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六五“财用门”中的“乞减半铸”条,记载:“大中祥符七年,凌策又请铸大钱,以一当十,嘉州丰远监、卭州惠民监置炉鼓铸。”元代脱脱《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条记载:嘉邛二州所铸钱“后以铁重,多盗熔为器,每二十五斤鬻之直二千。大中祥符七年,知益州凌策言:‘钱轻则易赍,铁少则熔者鲜利。’于是诏减景德之制,其见使旧钱仍用如故。岁铸总二十一万贯,诸路钱岁输京师,四方由此钱重而货轻。”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景德元宝大铁钱推行,“三司言,民有盗镕大钱一千范为器,用鬻钱二千,故盗镕者众。策言,钱轻则行者易,赍铁少则镕者鲜,利故请改铸”,“大中祥符七年,谏议凌公策等请铸大铁钱,每贯重一十二斤十两,以一当十。”清代法式善《陶庐杂录》卷六记载,景德元宝大铁钱发行,“后以铁重,多盗虁为器。每二十五斤,鬻之直二千。大中祥符七年,知益州浚策言,钱轻则行者易赍,钱小则虁者鲜利,请减景德二年之制。其现使旧钱,亦令仍旧行用。从之。”
由于,景德元宝大铁钱的分量足够,民间开始出现盗熔为器的现象。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 ),朝廷采纳益州知州浚策的建议,惠民监改铸大铁钱,每贯重一十二斤十两,以一当十,与景德元宝相比重量减半。
四、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至神宗熙宁六年(1073 ),罢铸。
经过休养生息,四川地区“铁钱甚多”,钱监生产出现“以铁科民”“以炭为扰”现象。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益州转运使赵抃向朝廷奏请,提出嘉州丰远监、邛州惠民监“罢铸十年,以宽民力”的建议,被允许。
益州转运使赵抃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记载:“嘉祐四年,赵抃为转运使,奏以蜀中铁钱甚多,乞罢铸十年,以宽民力。是岁祫享,赦文中行之。”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六五“财用门”中的“乞减半铸”条,记载:“嘉熙四年,赵抃乞罢十年以宽民力。”元代脱脱《宋史》卷二十二上,宋高宗十六“绍兴二十五年八月辛巳”记载,“嘉祐四年,赵汴为转运使,奏以蜀中铁钱甚多,乞罢铸十年,以宽民力。”该书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至治平中,饶、池、江、建、韶、仪六州铸钱百七十万缗,而嘉、邛以率买铁炭为扰,自嘉祐四年停铸十年,以休民力。至是,独兴州铸钱三万缗。”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嘉佑中赵公抃任转使,以蜀钱甚多,嘉邛州岁科衙前,以铁科民,以炭颇为扰,奏乞罢铸十年,以宽民力四年。祫享赦书许之。”
时至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赵抃十年之请的期限已到。但是国家并没有恢复惠民监的铁钱生产,而是直到熙宁六年(1073 )该监才以“减半铸”方式继续铸造铁钱。故而,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至神宗熙宁六年(1073 ),邛州惠民监铁钱生产实际上罢铸十五年之久。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记载:“熙宁间,转运司复言罢铸累年民间见钱阙少,乞行下三司详度,减半铸钱与交子相权。诏从之。”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熙宁六年五月,转运司以嘉邛州罢铸钱久,民间阙钱乞减半铸,与钱引相权。从之。”
由于邛州惠民监、嘉州丰远监罢铸十五年,导致“民间阙钱”。于是,神宗熙宁六年(1073 )两监减半复铸铁钱“与交子相权”。
五、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岁铸。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邛州惠民监、嘉州丰远监复铸铁钱,后来丰远监罢铸,而惠民监的生产则一直持续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长达55 年,此间经历靖康之难与赵氏王朝南北兴替。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记载:熙宁时邛州、嘉州钱监复铸,“后废嘉州丰远监,至建炎二年邛州复罢铸。”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六五“财用门”中的“川陕铁钱”条,记载:“祖宗时,益利夔三州皆有铁冶,故即山铸钱。邛州旧铸岁十万缗,建炎初转运判官靳博文以为岁费本钱二十一万,得不偿费,乃罢之。”元代脱脱《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记载,邛州“监一:惠民。铸铁钱。建炎三年罢。”该书本纪第二十五高宗二记载,建炎二年“六月乙卯,权罢邛州铸钱,增印钱引。”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钱》引元代费著《钱币谱》记载,“建炎二年,转运司以铸钱数多,难于流转,造自变量少其价益高。奏乞,依嘉祐四年赦文,权罢铸钱十年,桩留鼓铸本钱,称提引价不待报,遂行。”
南宋高宗采纳转运判官靳博文的建议罢铸惠民监,时间今从建炎二年(1128 )之说。该监罢铸原因,一为岁费成本过大、得不偿费,二为铸钱数多、流通困难。
宋高宗画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