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传统笙”和1950年代后陆续被研发出来的“现代加键笙”两大类。
传统笙和键笙代表型——现代笙之间的区别在于其演奏方式。传统笙多使用按孔笙苗,演奏时需要捧著笙斗,直接按住在笙苗管上的按孔;而键笙则以按键笙苗为主,演奏时通常手要掐在笙箍下方,利用按键控制孔的开闭,惟有少数使用按孔笙苗的特例[a] ;
传统笙
编辑
演奏者吹奏传统笙传统笙通常指音位序列和持笙手势沿袭古代者[4]:14。
清末民初时的传统笙通常为17管笙,笙斗为木制,仅有13到14个笙苗装有簧片可以发声(有管无簧称“哑管”),不过仍可吹奏全音阶,如用于江南丝竹中的丝竹笙(17管、13簧)。[23]随著20世纪中叶中乐的发展,传统笙被改革以增加音域和音量,如将所有笙苗装上簧片、增加笙苗数,或将扩音管连接在竹制的笙管上以放大声音[20]。
传统笙为移调乐器,吹嘴另一边最长的笙苗“宫苗”为宫音(C),这一根“宫苗”做成什么音,该把笙就是什么调的笙。目前传统笙主流是D调笙。
现代笙
编辑
赵宏亮三十六簧键笙。
现代笙特色为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键笙、排笙形状貌似“小型可携式管风琴”[2],抱笙则似放大版的传统笙。键笙可以再分出排笙、抱笙。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而中音笙通常使用排笙、低音笙使用抱笙。
键笙
编辑
键笙这个词即指整把笙都是装设加键笙苗的笙,由笙斗、笙苗、笙箍、笙架、音键、扩音管、吹嘴等部件所构成。[4]笙苗的末端——笙脚插进笙斗中,并利用黏于笙脚上的簧片与扩音管共鸣发声。键笙采按键闭气设计,即须按下按键方可发声。[3]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冯海云称之为“现代笙”。有些键笙还有连动按键设计,能演奏更复杂的和声,或使指法运行更方便,如冯海云42簧键笙。[22]
笙苗、笙脚、簧片交接处
笙箍
吹嘴
张之良、孙汝桂研发了三十六簧加键扩音圆笙,笙曲《欢乐的草原》即专门为该款笙设计[4]。“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为目前的主流现代笙,在民族乐团中为基本配备[24]。1972年,中央民族乐团的王慧中在杨大明“三十二簧加键方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此款笙,并在1974年由孙汝桂完成扩音管的设计和笙的制作[4],其音域为G3到F♯6。[3]另外亦有三十八簧键笙、四十二簧键笙等设计。[22]
抱笙
编辑
抱笙使用连杆机构及活门,控制风箱中空气流入笙苗,音色甜美、饱满。其外型类似一个大型的传统笙,并在前方[b]或两侧[c]有按钮型的按键,吹奏时演奏者坐于椅上,手伸于抱笙前方或两侧控制位在笙斗上的按键。[4]抱笙的金属扩音管灵感可能来自芦笙[20]。
排笙
编辑
三十六簧中音排笙
三十二簧低音排笙(王泽爽制)
排笙也叫做“台笙”,鉴于抱笙机构复杂、难以学习及维护而改良,保留风箱、音位等设计,但将其展开面成平面,使其易于操作及维护。[25]进入21世纪后,由于笙苗数量不断增加,传统排笙的按键排列已不敷使用,于是研发了“键盘排笙”,风箱机构与排笙无异,差别在于按键使用了钢琴键的规则。[4]:33
部分排笙设计有一列独有的12个黑色按键,当按下按键时会演奏三个不同八度的同一个音符;如按黑色“C”就会让C3、C4、C5同时发声。[4]
各种现代笙音域表(以赵宏亮所制36簧笙家族为例[d])
名称
音域
高音笙
中音笙
次中音笙
低音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