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東亞傳統尺貫法單位。关于中國近代市制單位,請見「市制」。

現行的日幣5圓銅板的質量正好為1匁

錢(和制漢字作匁)是中国传统度量衡質量單位之一。一钱等于十分,10錢為1兩,1000錢為1貫。實際質量於各地不同時代皆有變化。一钱是一兩的十分一重。

「匁」字的由來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錢」在日語中與「泉」同音,因此日本人借用「泉」字的草書寫法創造「匁」字。另一說因為「錢」在日本的簡便計數寫法為「文メ」,將此二字組合起來便成了「匁」字。但香港的曆書中「秤骨」相關的頁面的錢多年來也寫成「匁」,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影響。

實際質量[编辑]

原香港法例,1884年第廿二條,一分是2/15安士。现在香港法例规定,一錢等於1/10兩或者十分,1/160司马斤,即3.77994克[1],現仍常用於中藥處方。金銀等貴金屬交易用「金衡錢(mace troy)」,等于「金衡兩」1/10,转换为十進制等于3.7429克[1],比普通錢略輕。

在台灣通行的台制中,1台斤為16台兩,1台兩為10台錢;另1台斤為600克,故1台錢為3.75公克。[2]。

日本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所公佈的度量衡法中規定1錢為3.75克。

现在新加坡法律规定,一兩是11⁄3安士、一斤是1⁄3常衡磅,所以一錢等於1⁄10兩或1⁄160斤,即3.77994克[3]

中国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杨辉有首“斤价化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另見[编辑]

库平制

參考文獻[编辑]

^ 1.0 1.1 存档副本. [201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新台幣計價黃金期貨. [201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Weights and Measures Act (CHAPTER 349) Third Schedule. Singapore Statues. [201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查论编质量单位公制昆克 · 容克 · 尧克 · 泽克 · 艾克 · 拍克 · 太克 · 吉克 · 吨 · 千克 · 克 · 分克 · 厘克 · 毫克 (公絲) · 微克 · 纳克 · 皮克 · 飞克 · 阿克 · 仄克 · 幺克 · 柔克 · 亏克台制台斤 · 台兩市制市担 · 市斤 · 市兩 · 市分英制英噸 · 英担 · 英石 · 磅 · 盎司 · 斯勒格 · 英钱 · 格令 · 打兰东亚古制石 · 担 · 斤 · 两 · 錢 · 分 · 厘 · 銖 · 镒专属单位克拉 · 原子量

查论编清朝货币(含同時期其他勢力發行之貨幣及在華流通之外國貨幣)清朝經濟 · 清朝幣制各时期的流通货币附:后金货币

天命通宝

天聪汗钱

清廷发行历朝制钱

顺治

康熙

罗汉钱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其他货币

银两

平色

纹银

关平银

规银

洋例银

行化银

过炉银

顺治钞贯

龙洋

大清宝钞

户部官票

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大清银行兑换券

铜元

大清铜币

大清银币

大清金币

地方发行

台湾寿星银饼

回文天罡银币

粤毫

滇藩司钞

藏币

九松西阿

宝藏币

章噶噶布

桑松果木

桑康雪阿

色章果木

卡冈

噶钦

噶穷

噶启介

雪冈

雪松

雪阿

四川藏洋

普爾錢

其他势力

南明货币

弘光通宝

隆武通宝

大明通宝

永历通宝

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

西王赏功

興朝通寶

裕民通宝

太平天宝

圣宝

平靖圣宝

翼王赏功

热西丁红钱

流入中国的外国货币

宽永通宝

越南铜钱

光中通宝

景盛通宝

嘉隆通宝

尼泊尔银币

尼泊尔莫哈尔

多种外国银元

羌帖

港元

币值单位

贯/吊/串/弔/缗

铸钱局、造币机构

宝源局

宝泉局

宣府镇局

密云镇局

蓟州镇局

宝直局

宝德局

大同局

宝晋局

阳和钱局

盛京钱局

宝奉局

宝吉局

江宁府局(宝安局)

宝苏局

宝浙局

福建省局(宝福局)

台湾府局

宝台局

漳州局

宝昌局

临清镇局

山东省局(宝济局)

莱州局

宝河局

宝武局

荆州府局

襄阳钱局

郧阳钱局

常德府局

宝南局

宝广局

肇庆府局

宝桂局

宝川局

宁远府局

宝黔局(贵阳府局)

毕节县局

大定府局

宝云局

大理府局

禄丰县局

蒙自县局

临安府局

沾益州局

东川府局

广西州局

东川府新局

顺宁府局

永昌府局

曲靖府局

楚雄钱局

广南钱局

宁台厂钱局

文山县局

宝藏局

延绥钱局

宝陕局

宝巩局

宁夏府局

叶尔羌局

阿克苏局

乌什局

库车局

喀什噶尔局

宝迪局(宝新局)

宝伊局

广东造币厂

成都造币厂

江南造币厂

扎什造币厂

曾发行货币的外国银行

東藩滙理銀行

渣打银行

汇丰银行

有利银行

上海法兰西银行

东方汇理银行

德华银行

银两票

银元票

大德国宝

横滨正金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

制钱票

银两票

银元票

花旗银行

華比銀行

上海和囒银行

臺灣銀行

相关历史

中尼银钱贸易

耗羡歸公

废两改元

银色风潮

中国货币史: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十国 · 宋辽金夏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民国/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