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電影《臥虎藏龍》,不妨先由埋藏多年的武俠小說佳作《臥虎藏龍》談起。
王度廬是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家。成名於抗戰時,稍遲於還珠樓主,與白羽及鄭證因同期。他在當時是挺有名的,但是在1949 年後,已聲名沉寂。葉洪生在八十年代編《中國近代武俠小說大系》,對於讓他的作品出土有很大貢獻,但並未令他重新受到注意。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武俠小說解禁,先有作家把《臥》書重寫 《玉嬌龍》,後亦有一兩位王度廬的研究者(其中表表者是徐斯年),但始終反響不大。李安能把這部埋藏已久的武俠小說發掘出來改編,本身已是一件很有眼光的事。
王度廬的《臥虎藏龍》是新派武俠小說出現之前的作品,沒有一個不受現實社會束縛的「武林」。他筆下的江湖俠客雖然也以武力私鬥解決紛爭,但他們多只是以武謀生的人,受著皇法的統治,並不輕易殺人。武功描寫方面,亦只稍稍超於人類體能,接近傳統的俠義公案小說的水平,沒有很多新派武俠式的劈空掌和登萍渡水那種神化的武功。在一個行船跑馬三分險的年代,主角們行走在人心險惡的江湖中, 靠的是武藝和歷練。
《臥虎藏龍》講一個武藝絕頂的千金小姐玉嬌龍闖蕩江湖。聰明加上絕頂的武藝令她幾乎戰無不勝,但是對江湖規矩的缺乏認識卻令她寸步難行。玉嬌龍的悲劇,是她的武藝成了她的咒詛。她就像吃了禁果的夏娃,武藝令她得到力量,但是身為千金小姐,九門提督的女兒,她沒有渠道發洩自己的力量。無論追山賊還是偷劍也是這種精力的發洩,但是她越要證明自己的力量,便越 「有失身份」,陷自己及家庭於不義。她幾乎是個舊社會有才能女子的悲劇,因為她的才能超過社會所需所容許,結果招來慘痛的磨練。玉嬌龍可說是武俠小說中出現過性格最突出而複雜的主角。《臥虎藏龍》固然富有浪漫色彩的想像成份,但當中走江湖的各種複雜人情世故描寫,卻是深植於中國社會的。
王度廬受過西方文學影響,愛看莎劇也識得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說,小說中玉嬌龍的叛逆與及對整套行為規範的衝擊,也只有受過近代觀念和文學影響的人才能寫得出。王度廬差可比擬為武俠小說中的錢德勒(RaymondChandler),他把本來帶有逃避主義的類型,放回現實複雜的社會背景中,並且寫出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主角如何堅守自己的立場。
李安對《臥》的改編,首先難題在篇幅方面。影片篇幅比小說少,先要刪削不少情節和人物,像原著寫得異常生動,充滿市井智慧的一朵蓮花劉泰保,便簡化為一個渾渾噩噩的小角色。更重要的是,它沒有篇幅像小說那樣經營人物那一顧三盼的反覆心情。於是它抓緊玉嬌龍敢愛敢恨到偏執的情格來發揮。在呈現玉偏執一面的性格方面,有些設計比原著來得更鮮明強烈,好像玉嬌龍追羅小虎至昏迷反被他所救,但玉一清醒打倒羅小虎便跑出去,望著茫茫大漠仍繼續前行,那種不顧一切拼出去的性格便異常突出。而一個大漠的主觀鏡頭,更是後來玉嬌龍離家出走時往江湖硬闖的一層暗喻。
章子怡精采而有性格的演出令角色有極大的說服力。玉嬌龍那種豁出一切的執著更惹人動容。但影片雖能呈現玉嬌龍的偏執,卻沒有原著中玉嬌龍那種既勇悍又柔弱,既嬌縱又溫柔,她既狡猾卻天真,既辣手又心軟的立體。
小說中她與羅小虎最大的愛情矛盾,其實來自她堅持只有羅小虎做官才能娶她,因為她的身份只容許她嫁給一個為官的人。無論她武功怎樣高,她對世界的認識仍然是個千金小姐,這才做成她的悲劇。原著中玉嬌龍出走還帶著一個侍婢和一隻叫「雪虎」的小貓。她會揮劍與地方土豪大戰而不懼,卻會為一隻小貓走失而大哭。她能聰明到識破一些江湖人的謊言,但不智到嚇走她需要的車夫。如今電影的重心,由她與羅小虎的愛情矛盾,轉到玉嬌龍與李慕白、俞秀蓮的三角關係上。這個轉移令到李、俞在愛的多方顧慮與玉的敢愛敢恨成了強烈對比。而李壓抑對俞的情慾卻又強要做玉嬌龍師父,則更令李與玉的關係更添一股潛藏著的慾望。李安在這裡可說成功的偷樑換柱,輕輕地滲進他一貫優於表現的抑壓感情如何表現的旨趣。
另一方面,李安無疑是一個較富文人氣的導演。原著中的中國味道,主要來自那個時代和社會的人情描寫。李安卻通過把武功加以中國哲學味來產生一種中國味道。李慕白那種飄然出世的俠客形象已非原書中那個不得志書生的李慕白。李慕白通過富哲理的武功不斷點化玉嬌龍,這種把武功哲理化更是新派武俠小說的事。李安這樣處理反而可以說是承繼自胡金銓以來武俠電影的傳統。李安自己亦擅於把一些中國事物從哲理層面方面加以發揮,像《推手》中的太極拳和《飲食男女》中的中國廚藝。在竹林之戰中,是處理得很好的。不過影片後段以李的死來點化玉嬌龍,就遠比原著小說失色。原著中,玉嬌龍與李俞大戰後回 ,竟然被宵小所乘,捉了嫁給魯侍郎。而由於魯侍郎抓到她偷東西的證據,以她父親和兄長的前途要脅她,令她順從地嫁他。這才是玉嬌龍個人的真正最後考驗,她空有一身好武藝,但是她富家小姐的身份束縛著她,令她無法像自己希望那樣自由,這是一個能力超越自己社會身份的人的悲哀,而她不時流於暴烈的偏執,卻正是源於對這種困境的憤怒。如今那看似瀟灑的結局反而輕了。未能把她的悲劇發展到最後一層。甚至可以說,竹林一戰之後影片的氣氛已有點散渙了。
不過《臥》片作為武俠片仍然是有很強的優點的。它重新顯出武俠片的文士氣。鮑德熙的攝影拍出中國山水畫的味道外,袁和平的動作設計尤其叫人擊節讚賞。他能依著各人性格身份設計動作,好像李慕白這樣的絕世高手招式反而最簡單;千面狐狸是大盜所以最多陰毒和出奇難測的招數;玉嬌龍性格活躍招式也較靈巧;俞秀蓮沉穩老練武功也更沉實。譚盾在俞、玉兩次大戰的敲擊配樂更令本已令人目不暇給的動作帶來扣人心弦的力量。
《臥虎藏龍》改編自民國時期作品,製作人卻集合了中港台及海外華人。正好像把三清歸回一氣。影片也是以全球華人電影精英製作出的高水準商業片。在美國獲得高票房後又在奧斯卡獲最佳外語片,更是一次華人商業電影成功的標誌,對中國電影工業的實力顯示作用是很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