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剧迷的圈子里,HBO出品,尤其是还没有被流媒体冲击前的HBO出品,其精品率那绝对是有口皆碑。
但有一部HBO出品的绝对神剧,却在国内显得如此冷门。
该剧全五季累计斩获了包括九项艾美奖和三项金球奖在内的近五十个主流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播第一年更是在艾美奖史无前例地获得了23项提名,并最终不负众望拿下了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的殊荣。
该剧还荣获了电视界最高荣誉之一的皮博迪奖,其获奖评语称赞剧集“对生与死进行了不安却极富人性力量的探讨”。
可以说,这部剧是HBO“黄暴冷门神剧”中的翘楚,多年来难有新的作品能够替代它在剧迷心中的独特地位。
但遗憾的是,相比《黑道家族》《权力的游戏》等HBO大热门,它在国内的知名度甚至可以用“惨淡”形容。
——豆瓣上虽然该剧平均评分始终在9分以上,可观看过第一季的国内观众只有区区一万多人,坚持追完全五季的仅剩三千余人。
不过转念一想,也正因为低调,它更显得弥足珍贵。
相信很多资深剧迷已经猜到了它的名字——《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
“Six feet under”一词字面意思是指人过世后被埋葬在六英尺深的地下;
引申含义则是暗示生命最终殊途同归——不论贫富贵贱,终究难逃一死,死后也一律埋在相同的深度。
“死亡何须过于沉重,人生总是殊途同归”。
这也成为该剧超凡脱俗的黑色幽默+地狱笑话画风的核心基调。
《六尺之下》大胆呈现了各种大尺度内容:群交、吸毒、SM、暴力、自杀,以及涉及尸体处理的血腥细节等等,但整体基调并未刻意渲染成阴郁肃穆的说教。
恰恰相反,剧集时常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来消解死亡的沉重。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冲击眼球的元素之外,剧集丝毫没有忽视对每一条情感线的细腻描绘。
包括婚姻与外遇、亲情与友情、异性恋与同性恋等关系的悲欢,以及角色所经历的忧郁症、躁郁症、物质成瘾等真实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严肃主题交织在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中,实打实地观剧之后“后劲极大”。
当剧中人物直面逝者和逝者家属时,剧情中也处处透露出人文关怀的温度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超级“有料”。
由于题材过于小众,该剧在美国本土的收视率比起HBO当时仍在连载的前辈如《欲望都市》《黑道家族》低了不少——首季平均每集约530万观众收看,而《黑道家族》第三季动辄上看千万。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它的知名度也比同期HBO开播的二战剧《兄弟连》要低很多。
然而,这部剧在HBO的地位却举足轻重。
不少权威榜单将其列为“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不少“神剧”烂尾的剧集里,该剧的大结局更是被誉为“电视史上最精彩、最令人满意的收官”。
对许多看过它的剧迷来说,《六尺之下》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深刻体验。
而这部剧集虽然我看得很晚,却触动最深。
以至于多年来只要有人问我心中第一位的美剧是哪部,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六尺之下》。
《六尺之下》的故事将镜头对准洛杉矶一家名为“Fisher & Sons”世代相传的殡仪馆世家。
首集开篇便是惨烈的家庭巨变——身为顶梁柱的父亲在圣诞节前夕意外身亡。
长子Nate原本离家多年,这次不得不赶回家料理后事,与二弟David一起继承父亲的殡葬事业。
这个家庭的独特之处在于,孩子们从小在殡仪馆里长大——楼上是他们的起居生活空间,楼下则随时有追悼会在进行,地下室则停放着冰冷的遗体。
父亲的突然离世不仅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之痛,也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结构。
Nate这个浪子突然要肩负责任,而David一直以来循规蹈矩、压抑自我,如今既要处理丧葬业务,又要面对哥哥的回归和家庭的新格局。
更悲催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小妹和丧偶突然“老年叛逆”的老妈也各个不省心……
虽然乍一看起来该剧像是把背景设定在“冷门行业”的“家庭伦理剧”,但相信我,剧中最精彩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夹杂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另类故事”。
只是这些故事所有的结局都一样——死亡。
《六尺之下》在叙事结构上的一大特色,便是每一集几乎都以一场离奇死亡开场。
往往是素昧平生的路人在稀松平常的场景下突然暴毙,随后画面切入Fisher家的殡仪馆——这一集的故事主线也由此展开。
这些脑洞大开的死亡五花八门。
从心脏病猝死、意外事故,到他杀、自杀,无奇不有,每一桩死亡事件既为当集定下主题基调,也折射到Fisher一家当下的境遇。
剧中角色有时还会与那些“阿飘”对话——这些逝者或Fisher家已故老爸的幽灵,总能恰如其分地点拨或激励仍然活着的角色。
即使在今天再看,他们嘴里说出的那些具有大智慧的言论依然切中时代的脉搏,毫不过时。
可不要小看了《六尺之下》每集开头短短几分钟的死亡小插曲,它们往往信息量巨大。
举几个经典的例子:有虔诚信徒因看到成群飞舞的充气性爱娃娃误以为末日审判降临,兴奋跳下车迎接“升天”,结果被迎面驶来的车辆撞飞身亡;
也有平凡主妇在为丈夫煎蛋时突然情绪崩溃,抄起平底锅把喋喋不休的丈夫活活敲死,只因“他太无聊了”;
一位情色片女演员在浴缸中一边和宠物猫“诉说”心事,结果猫跳上洗手台意外碰落了电动卷发棒,活生生电死了女主人;
还有倒霉蛋下车忘拉手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溜坡,将自己碾压于车轮之下;
甚至有位老伯干脆自行驾车来到Fisher殡仪馆门口,把车停好后安安静静与世长辞——仿佛提前为自己的身后事预约了场地……
这些脑洞大开的“奇葩死法”令人哭笑不得,但也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提醒着各位看客,死亡往往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且蛮不讲理。
在处理逝者后事的过程中,剧集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每一个逝去的个体对于其亲友乃至殡葬从业者都会带来怎样的触动——令人气愤、讽刺拉满或感人至深。
但同时,剧集的主线——Fisher家族的各自人物线,并没有被纷至沓来的支线故事淹没。
在这部核心立意围绕“家庭”的剧集中,我们透过这个丧葬世家不同成员的性格、取向和人生际遇,看到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家庭与人际关系群像,也颠覆了传统对于生与死的严肃认知。
表面看来,《六尺之下》是一部围绕殡葬业家庭的剧情剧,但它的内核远比一般家庭剧深刻厚重。
死亡在这部剧中无处不在,却不是为了吓人或者卖惨,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观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编剧艾伦·鲍尔大胆地把讳莫如深的死亡话题放置于家庭剧的核心叙事中,带领观众直面这个普遍却又被避忌的问题。
在五季的篇幅里,Fisher一家经历了一连串围绕生离死别的事件。
亲人的去世、陌生人的告别、悲恸的哀悼,还有一次次站在棺木前对人生的凝视。
这种对禁忌的持续而深刻的探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于生命、死亡和悲伤的看法。
——死亡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Fisher一家看似平凡,却折射出众多极具代表的“现代病”。
母亲露丝控制欲强又渴望被爱,在丧偶后经历了痛苦和自我发现;
叛逆小妹对性向的认知反复横跳,对“正常人”的理解也不停地迭代更新;
哥哥Nate一向追求自由,却也在家庭责任和个人价值间反复挣扎。
不过在Fisher家族的众生相中,David无疑是第一季中最引人关注的角色之一。
他性格内敛保守,一直是家族生意的坚定守护者,对母亲和妹妹悉心照料,也对当初Nate离家出走心怀怨气。
更大的冲突来自他的身份认同——作为一名深柜同性恋者,David长期生活在自我压抑和恐惧中。
他害怕家人和他人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甚至一度因无法坦然面对自己而产生自我厌弃。
在教会虔诚唱诗的他尝试扮演“正常人”,却暗地里与男友Keith维系着地下恋情。
父亲的去世和Nate的出现,逼得David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他通过直面真实自我,最终收获了理解与自由,也为观众呈现了角色成长中触动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个丰满立体的同性恋角色对于2000年之后美剧的影响意义深远。
当然,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日后红遍全球的连环杀手——Dexter。
没错,其饰演者正是《嗜血法医》的男主Michael C. Hall。
在家庭故事线里,每个角色都在寻找“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在探索挣扎的过程中与原生家庭发生对抗和冲突。
某种程度上说,《六尺之下》让我们有机会在死亡的凝视下重新审视这些人生课题。
——当直面终有一死的命运时,家庭的爱更显珍贵,真实的自我不该再被压抑,精神的伤口也终需疗愈。
简而言之,这部剧集以殡葬为切口,最终讲述的却是如何好好活着。
最后再来聊聊该剧“封神”的一大功臣——史诗级的结局。
来到第五季最终集,观众早已与Fisher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而编剧在最后六分钟里祭出的蒙太奇,更是被无数剧迷奉为神来之笔。
画面一改往日的阴郁色调,出奇地明亮温暖:Fisher家的小女儿Claire即将驾车远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她的车行驶在阳光充沛的道路上,Sia低吟浅唱的歌曲《Breathe Me》在耳边响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与不祥同时在空气中弥漫。
就在这时,镜头开始交错闪回,每个主要角色的未来命运如走马灯般一一呈现
——Nate早逝的命运我们已知晓;
接着是Ruth寿终正寝、David安享天年、Keith因公殉职、最后是百岁高龄的Claire安详地躺在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
在短短几分钟内,我们目睹了整个Fisher家族此后几十年的生离死别。
明明这些角色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眼前,转瞬却已白发苍苍、撒手人寰。
这突如其来的时间快进让人几乎措手不及,巨大的震撼感直击心灵。
这一段蒙太奇堪称是对生命循环与时间流逝的最深刻诠释。
没有任何台词解释,一切尽在影像与配乐中缓缓道出:无论我们曾经怎样地爱与恨、挣扎与和解,最终都逃不过岁月的无情和命运的必然。
然而,这结局给人的感觉却并非绝望,反而是一种出奇的宁静与释然。
正因为这结局过于真挚而诗意,人们常说看完《六尺之下》最后一集需要“一盒纸巾伺候”。
它没有俗套的大团圆,也没有狗血的反转,而是用最平实却直击人心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如此,生老病死,轮回不止。
——编剧在这几分钟里完成了对每个角色命运的圆满交代,以令人心碎却又感到圆满的方式为整个系列画上了句号。
当屏幕渐渐淡出最后一丝光亮,观众仿佛也跟着角色们经历了一次人生。
伴随着《Breathe Me》的歌声响起,此刻的你仿佛也听见生命在低语。
“不要害怕终点的到来,正因一切都会结束,我们才要更加热烈地活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